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普遍发展,金融中心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显著影响力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有关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但是迄今为止有关金融中心发展原因的解释都还有所不足。金融中心理论所要解答的基本问题是:金融中心为什么在此处而非彼处产生?哪种或哪些因素对金融中心的发生与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具体是如何发生的?论文对于金融中心形成原因的既有理论进行了回顾,对它们各自的不足进行了评析。通过对既有理论局限的反思,论文以金融发展理论以及经济极化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一个关于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原因研究的新范式——金融极化分析范式。在该范式下,对引起(或导致)金融极化即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诸多原因进行了分析。论文认为,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就是区域金融极化的过程。金融极化是指在区域金融不平衡发展中,少数区域由于拥有各种有利条件,金融业因此获得快速发展,由此形成对周边区域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吸引金融资源大量流入,造成金融发展优势不断积累、扩大,最终金融发展水平显著超过周边地区,成为区域金融发展的增长极。论文共分八章,各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一章是导论,介绍有关金融中心形成原因的理论研究进展情况,指出各种理论存在的不足;提出论文研究思路。第二章,阐述金融发展理论中的有关内容以及经济极化理论的内容,作为论文金融极化分析范式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对经济极化与金融极化之间作用机理进行分析。论文认为,经济极化与金融极化是一种彼此正向激励的过程,这种正向激励关系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四大机理体现,即实体经济渠道、金融经济渠道两种渠道,以及投资集聚效应、本地市场效应、资本吸入效应、信贷扩张效应四大机理。投资集聚效应、本地市场效应对应着实体经济渠道。投资集聚效应是指中心区域由于投资收益率较高从而吸引周边地区投资资金向中心区域流动;本地市场效应是指在国际或区际贸易中,由于中心区域的出口大于进口,资金由周边区域稳定地流向中心区域。资本吸入效应、信贷扩张效应对应着金融经济渠道,资本吸入效应是指中心区域在资本市场(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等)拥有优势,因而能够通过资本市场从外界获得净资本流入,信贷扩张效应是指上述三种效应所吸引的资金经过商业银行系统后产生的货币倍增效应。第四章,对金融主体空间选择行为对金融极化的影响进行分析。论文认为,金融企业往往选择在资金流、人流、物流或信息流集中的地方;资金流、人流、物流、信息流一般具有同一性,因此金融企业在区位指向上具有很强的趋同性,这是金融企业集聚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那些经济高速增长的区域,以及大型商业或贸易中心,往往形成金融集聚。本部分还通过模型分析,从理论上揭示了金融市场空间结构演变的一些基本规律,阐明了区位优势、交通通信条件等因素在金融极化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第五章,对金融创新对金融极化的影响进行分析。论文认为,金融创新对金融极化具有推进或强化作用。这种作用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金融创新直接带动中心区域金融竞争力的提高。其作用机制包括:金融创新通过增加金融产品的多样性,从而吸引货币资金流入;金融创新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金融业规模经济效益;金融创新还增强了金融业相对于实体经济的独立性,从而有利于巩固或强化既有金融中心的地位。二是通过刺激区域经济发展带动金融发展。金融创新不仅有利于区域货币供给能力的提高,在减少筹资成本、启动消费、降低风险方面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力,进而推动金融极化。第六章,对信息技术进步对金融极化的影响进行分析。论文认为,信息技术进步主要通过诱发金融创新、强化金融业规模经济优势、减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提高交易活跃度与金融市场资金转化功能等途径推动区域金融极化。第七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集聚经济对金融极化影响的分析。论文认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集聚经济对于金融极化的影响不仅在于能够对已经发生的金融集聚起强化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还使早先形成的金融中心在竞争中拥有强大的先行者优势,从而其金融中心的地位难以为后起之秀所取代。二是对政治经济制度、法律环境、政策行为对金融极化影响的分析。论文认为,政治经济制度、法律环境、政策行为对金融极化具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法律对金融极化的影响通过多种途径体现,良好的法律环境与产权保护有利于增进企业资本积累、优化资本结构、提高公司价值与市场交易效率。对于那些经济与金融发展领先的城市而言,其经济与金融的发达水平可能既是良好法治环境推动的结果,又是经济与金融发展在未来继续保持领先的重要优势。第八章,以上海、深圳市为例,通过对上海、深圳金融中心发展原因的分析,为金融极化论的主要理论观点提供实证支持。分析的结果较好地印证了论文的基本理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