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现况进行总结分析,通过覆盖情况,深入了解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式、内容等情况,总结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行以来的特色经验和问题,总结区级发展模式与存在问题,为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广提供案例依据,提出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参考建议。方法:1、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典型社区就诊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分为五类,基本信息、认知信息、需求信息、利用度信息和满意度调查;典型社区家庭医生调查内容分为基本信息、认知信息、工作量信息和满意度调查。2、访谈法:区社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关负责人。结果:1、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的历程:全国各地均出台政策推进签约服务的发展,北京市经过多年探索已形成特色模式。2、社区就诊居民和医生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情况:(1)居民角度,84.7%的就诊居民赞成社区首诊,且签约情况与首诊态度无关;就诊居民对于签约服务的知晓率达到81.9%,大部分通过社区宣传得知,未签约居民中仍有55.6%因为不了解签约服务而未签,其中居民文化程度和职业对知晓情况有影响。(2)医生角度,42.5%的家庭医生认为签约服务推行困难,其中58.2%的家庭医生认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重要原因;家庭医生技能水平上,95%的家庭医生认为还需要提升,特别是基本医疗服务和家庭健康管理两个方面。3、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率总体上逐年增高,签约差异性分析显示,不同参保种类、身体情况的居民签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目前北京市呈现多种签约方式并存,包括活动宣讲签约、就诊签约和入户签约。4、签约服务的提供和利用:(1)北京市探索细化签约服务内容,制定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签约服务内容与以往社区卫生机构差别主要体现在规范化预约转诊、信息化定向分诊、上门诊疗和健康咨询方面,变被动为主动服务。(2)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检测和用药长处方的获得率均在50%以上,不同参保种类(χ2=1 1.8,P<0.01)、慢性病患病情况(X2=3.7,P<0.1)影响健康档案的获得,不同慢性病患病情况(χ2=2.9,P<0.1)影响健康检测的获得,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参保种类、慢性病患病情况影响用药长处方的获得,社区就诊居民中医药服务获得率不高。(3)家庭医生认为应该开展的服务与居民需要率最高的服务不一致,其中收入、参保情况、自感身体状况和慢性病情况影响居民对于用药长处方的需求。5、满意度与效果分析:(1)满意度,就诊居民整体上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满意度较高,其中性别和参保情况是满意度评价的影响因素。(2)服务效果,年龄、工作状态、参保和慢性病患病情况在居民获得服务效果上有影响,60%以上的家庭医生认为签约服务实施以后居民意识、转诊、就诊人数和医患关系均有明显的变化。6、北京市家庭医生团队基本上呈“医护防”模式,个别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增删角色,形成多样的组合模式;不同职称的家庭医生接受培训的次数有差异,工作时间也有差异,其中档案等信息的录入占用大量时间;家庭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受激励机制影响,不同年龄、角色的团队成员主动性有差异。结论:1、社区就诊居民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较高,但认知水平不高,并且产生诸多误区,影响了签约服务的利用效果。2、北京市出台细化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签约居民获得的服务多集中于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方面利用率相对低,固有的医疗观念未得到转变。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增加了社区医生的工作量,但针对家庭医生团队的有效激励机制并不完善,团队成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影响。在今后,还需转变宣传点,优化宣传途径,纠正居民认识误区;社区卫生机构要做好政策和服务介绍;加强对居民健康管理方面的引导,借信息化建设推广多渠道的医患沟通方式;完善激励机制和收费制度,建立统一的市级评价标准,增强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工作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