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外显与内隐认知两个层面,了解不同类型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ED)患者肥胖恐惧的特征与机制,并为ED诊断、评估行为指标的发现提供实证参考。【方法】对象:本研究共纳入57名13-30岁女性、初发、疾病初期门诊或住院ED患者与31名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进行临床心理评估与行为实验。测量:采用进食障碍检测问卷(EDE-Q)、进食障碍问卷(EDI)及贝克抑郁问卷、贝克焦虑问卷、感受应激量表等工具对被试ED症状及其它临床心理特征进行评估。采用4项临床常用的测量工具(EDE-Q增重恐惧项、体形顾虑分量表、体重顾虑分量表、EDI求瘦倾向分量表)对被试与肥胖恐惧有关的外显态度进行评估。采用一项内隐联系测试(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对被试的胖-坏/瘦-好内隐联系进行测量。统计分析:按“主观期望体重指数小于实际体重指数及相应年龄正常体重指数的85%”这一操作性标准,将ED患者分为怕胖型与非怕胖型,并使用卡方检验对ED诊断分类与怕胖表型的关联进行分析。根据诊断分类与怕胖表型对被试进行分组,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组肥胖恐惧相关指标及临床心理特点进行比较。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胖-坏/瘦-好内隐联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临床分型结果显示:ED样本总体(N=57)中非怕胖型患者比例为26.3%(95%CI:17.0%-40.6%)。诊断为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AN)的患者(n=31)中有48.4%(95%CI:33.6%-69.6%)属非怕胖型,而神经性贪食(bulimia nervosa,BN)患者(n=26)均为怕胖型。(2)将被试分为非怕胖AN组(n=15)、怕胖AN组(n=16)、BN组(n=26)、健康对照组(n=31)四组进行比较。临床心理评估显示:非怕胖AN组在多个临床症状指标(EDE-Q总分与限制症状、抑郁、焦虑、感受应激水平)和人格心理特征(EDI内感意识、禁欲主义、冲动调节)上与怕胖AN组存在显著差异。(3)四项对肥胖恐惧有关外显态度的测量一致显示:怕胖AN、BN组表现出比健康对照组更强的怕胖外显态度,而非怕胖AN组的相应态度测量值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4)内隐联系测试显示:怕胖AN、BN组的胖-坏/瘦-好内隐联系显著强于健康对照组,但未显示非怕胖AN组与健康对照组的相应内隐联系强度存在显著差异。胖-坏/瘦-好内隐联系效应与EDE-Q体形顾虑、体重顾虑和EDI求瘦倾向测量值呈显著正相关,并与贝克抑郁问卷、感受应激量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与4项外显态度测量相比,内隐联系测试显示的怕胖/非怕胖AN组间差异更大(Cohen’s d=1.22)。【结论】本研究显示AN与BN患者的肥胖恐惧与内隐认知过程中的胖-坏/瘦-好联系增强有关。中国常见的非怕胖AN患者不但未显示出显著的怕胖外显态度,且表现出较弱的胖-坏/瘦-好内隐联系,在临床症状与人格心理特征上也与怕胖AN存在较多差异,提示其可能具有与后者不同的、与怕胖无关的精神病理机制,而不仅是单纯否认或隐瞒其肥胖恐惧。本研究从内隐认知的角度对ED的精神病理机制进行了进一步澄清,并显示内隐联系测试或有助于区分机制不同的ED类型,在疾病诊断与评估中可能具有潜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