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大锣鼓”调查与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jl1108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冈大锣鼓也称“云胜锣鼓”,还称“晋北大锣鼓”,是流布于晋北地区的包括忻州、朔州、大同3市所辖地区的27个县(市)的艺术含量极高的锣鼓乐种,以原平市永兴村最为著名。源于北魏时期,是融儒家、释家、道家三教合一的恒山文化、云冈文化和五台山文化重要载体和表现;是我国珍贵而罕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屹立于中华乃至世界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之林的艺术瑰宝。其曲目数量浩瀚无比,曲牌形式丰富多彩,曲体结构独一无二,编制齐全,音色明亮,节奏鲜明,指挥独特,演技惊人,交响乐思完整,乐曲风格恢弘庞大中又不失婉约细腻之美,是多声部的打击乐艺术,是中国锣鼓的交响乐。在国家级文化遗产之一的云冈石窟的第16石窟中,就刻有手持小镲的锣鼓乐队,描绘云胜大锣鼓雏形的石刻。当时晋北高原战事频繁,该乐种常用于战后欢迎将士凯旋归来以及重大民俗节日演奏当中;民国年间,它已有所式微;而改革开放后,经经邢明轩、张林雨等历代艺术家的润色加工和大力传承,率队在国内外演出,颇获胜誉,为云冈大锣鼓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其逐步成为一个独特的流派。故对其历史渊源、基本构成、传承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有利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事业的发展与兴旺,对其进行刻不容缓的挖掘、保护、发展与传承是每个音乐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共分四章内容:第一章:云冈大锣鼓的历史综述。通过对其历史渊源、分布区域及人文地理环境的研究与总结,大体分析其形成与发展的脉络;第二章:云冈大锣鼓的形态构成。通过对云冈大锣鼓的物质特征、乐曲及其结构特征等2大节中包括的有关云冈大锣鼓的乐器、乐队、演奏、乐曲的命名、曲目题材、曲目品位、曲体结构、出曲法、读谱法等9小节内容的罗列与归纳,对云冈大锣鼓做进一步研究与调查;第三章:云冈大锣鼓的社会构成。此章主要对其传承人、传艺法、艺术特色及其社会功能加以总结和说明;第四章:云冈大锣鼓的发展状况与保护措施。从民族音乐学、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在国家对民族民问音乐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重视与保护的大好前提下,以云冈大锣鼓的生存现状为重点,为云冈大锣鼓这一古老锣鼓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Abstract: Biomass activated carbon (BAC) was produced from ginger stems by carbonization and activation presented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s and mesoporous structures. The carbonization temperature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