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对南北朝乐府民歌音乐性的研究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当时无序的文学自觉性创作予以归纳和总结。南朝和北朝乐府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的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大都不相同,因而南北朝乐府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民歌曲辞文化具有的双重性与学科交叉性、音乐实践形态的多元性,是学术界从音乐文化背景研究乐府歌辞的重要依据。在以往的研究中,从音乐视角介入的研究者往往缺少对“歌辞”诗歌史意义的关注,反之,从文学视角介入的研究者则缺少对“歌辞”文学特性形成的音乐基础的关注。有鉴于此,本文努力在音乐背景与歌辞文学形态演进之间寻找二者内在的联系,将南北朝“歌辞”置于当时音乐文化建构和具体音乐活动中进行审视和描述,从而认识“歌辞”丰富而复杂的多重意义,阐释由此引出的歌辞文学与文学史的若干问题。本论文以上述观点为逻辑思路进行撰写,全文共分为三章。引言部分为研究综述,包括与选题相关的、很贴近的学术研究的历史、现状述评,总结前人对南北朝乐府诗歌音乐性研究的成果,以及选题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从语音系统分析乐府民歌的音乐性,即乐府诗歌声调与歌辞曲调之间的关系,提出后一章具体诗歌音乐分析的理论基础,对后文的译谱做一个简要的说明。第二章运用前一章所述分析方法,引具体南北朝民歌曲辞实例逐句分析其音乐性的特点,包括南朝民歌当中西曲歌和吴声歌曲的富丽婉转、明快含蓄,神弦歌的曲风奇异、构造繁复以及杂曲歌谣的自由结构、曲调丰富;然后分析北朝民歌,主要是梁鼓角横吹曲的音乐性,从五言、七言、杂言等不同体式入手分析北朝民歌沉稳厚重、高亢悠扬的音乐性特征。第三章分析南北朝乐府民歌音乐性特征的价值和意义,包括文学意义和史学意义,其中文学意义包括文学和美学层面,文学意义具体到由“歌”到“诗”的转变,促进文人乐府与民歌融合,对后世音乐文学的启发;美学意义具体到对南北朝的时代审美感受影响;史学意义包括乐制史、文化史、伦理史三个层面,乐制史意义从改变了专属机构设置、促进乐律规范化角度分析,文化史意义重点从民歌地位转变、有利于南北文化交流和胡汉民族融合角度分析,伦理史意义从与传统乐教的对立和统一,以及构建天人合一的南北朝音乐伦理观念两个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