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群体效应是指人们对其内群体成员的面孔表现出更高的再认水平。在面孔再认的研究中,本族效应,即对同种族面孔的再认水平高于异族面孔,已得到广泛证明。40多年来的100多项研究证明了异族效应的稳定性,它存在于多个族群以及多种实验范式下。类似的效应还有同性别优势、同年龄优势等。这些效应均可以用内群体效应来解释。本研究将探讨内群体效应的神经机制及群体规模因素对其的影响。研究一在排除知觉经验影响的情况下,利用中国普遍存在的老乡(内群体)、非老乡(外群体)的社会分类,在典型的学习一再认任务过程中采用了ERP技术,为社会分类引起内群体面孔再认优势提供了神经电生理证掘。行为结果表明,被试正确再认内群体面孔的反应时比外群体面孔短,再认内群体面孔的准确性高于外群体面孔,证明社会分类引起内群体面孔再认优势这一现象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ERP结果表明,在学习阶段,内群体面孔产生更负的N100成份;再认阶段,正确再认外群体面孔比正确再认内群体面孔产生了更大的N170和VPP。说明社会分类使被试在学习过程中分配更多的注意资源给内群体面孔,从而在正确再认内群体面孔时只需对面孔的内部特征投入较少的认知资源。本研究为解决外群体面孔再认水平低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考方向。研究二分别以最简群体和自然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群体规模对内群体效应的影响。在最简群体研究中,少数群体表现出显著的内群体效应,多数群体在这一效应上表现不显著;在自然群体研究中,少数群体和多数群体均表现出显著的内群体效应,而少数群体的内群体效应表现较多数群体显著。该研究证明群体规模对内群体效应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少数群体比多数群体成员更容易或更强烈地表现出内群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