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东海的跨陆架输运过程是维持东海陆架高生产力的基础,也是影响东海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关键过程,因此对于其动力过程以及物理机制的分析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新一代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高时空分辨率数据取代传统的极轨卫星数据对东海跨陆架输运过程中的短周期动力过程:浙江沿岸锋区不稳定锋波的演变全过程和台湾东北部黑潮次表层水涌升导致的表层上升流短周期变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取并定量分析了短周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海的跨陆架输运过程是维持东海陆架高生产力的基础,也是影响东海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关键过程,因此对于其动力过程以及物理机制的分析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新一代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高时空分辨率数据取代传统的极轨卫星数据对东海跨陆架输运过程中的短周期动力过程:浙江沿岸锋区不稳定锋波的演变全过程和台湾东北部黑潮次表层水涌升导致的表层上升流短周期变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取并定量分析了短周期变化过程中的详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动力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对静止轨道海洋水色卫星GOCI(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将近 3 年(2011-2013)的 TSS(Total Suspended Solid Particle concentration,总悬浮固体颗粒浓度)影像进行筛选,作者发现GOCI于2013年9月2日-11日在浙江沿岸锋区成功捕获了一次不稳定锋波演变的全过程。根据锋波的旋转以及分离等形态特征,整个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9月2日-3日为锋波的发育阶段,9月4日-5日为锋波的成熟阶段,9月6日-11日为锋波的衰减阶段。发育阶段内,锋面整体逐渐失稳,锋区内从北向南依次出现次中尺度的扰动锋波,波长约为10-20 km,波高约为10 km。成熟阶段内,次中尺度扰动锋波(10 km)快速成长为中尺度的锋面卷曲波(20-40 km)并沿着等深线向南移动,移动速度约为0.10-0.25 m/s,平均波长约为33 km。衰减阶段内,中尺度的锋面卷曲波开始部分或整体从锋面脱离出去,以射流或者水舌形式向外海陆架扩展,并向东北方向移动。与此同时,锋面整体逐渐归于平直,重新回到稳定状态。除了复杂的日际变化外,本文还发现不稳定锋面整体还存在明显的日内摆荡。经过逐时分析发现锋面整体在当地正压往复潮流的影响下做向岸-离岸的往复运动:8:00-11:00做向岸减速运动,移动速度约为0.30-0.90m/s。12:00-14:00,做离岸加速运动,移动速度约为0.25-0.60 m/s。锋面往复运动的范围约为6 km左右。由于缺乏同期关于不稳定锋面三维结构的观测数据,本文尝试从正压剪切不稳定和次中尺度斜压不稳定两个方向对浙江沿岸锋面不稳定过程的产生机制做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正压剪切不稳定和台风过境导致的次中尺度斜压不稳定理论都可以很好的解释这次不稳定锋面的演变过程。通过对近三年(2015-2017)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海表温度)观测数据进行检查后发现,静止轨道气象卫星Himawari-8(向日葵8号)于2016年7月18日-8月3日在台湾东北部成功捕捉到了一次表层上升流完整的短周期变化过程。这次短周期变化过程总共持续17天,根据上升流强度UPI和核心区面积SC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增强阶段和衰减阶段。增强阶段总共持续了8天,在此期间,受当地流场平动分量和相对涡度的共同影响,上升流中心点停留在台湾东北部的陆坡附近几乎保持不动,上升流强度UPI从1.1℃迅速增强到2.5℃,核心区面积Sc从950 km2扩张到5900 km2。衰减阶段总共持续了 9天,在此期间,由于受到黑潮的平移输运影响,上升流中心点开始沿黑潮的西边界向东北方向移动,进入东海陆架区参与到跨陆架水交换过程,移动距离约为230km,移动速度约为0.30m/s。与此同时上升流强度UPI从2.5℃衰减到0.3℃,核心区面积SC从5900 km2缩小到970 km2。为了在长时间序列数据中验证从上述例子里获得的上升流短周期变化过程的详细特征,本文进而采用了英国气象局开发的多源卫星融合数据UKMO-SST来统计分析最近8年(2010-2017)台湾东北部表层上升流的短周期变化过程。统计结果显示台湾东北部表层上升流的短周期变化过程主要发生每年的夏季,持续时间约为6-26天,平均周期约为15±5天。上升流中心在整个过程中的移动轨迹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停留在陆坡附近静止不动;穿越陆坡向正北方向移动;沿着陆坡向东北方向移动。后两者向我们揭示了一条涌升到表层的黑潮次表层水参与东海跨陆架水交换过程的一条新通道。在此基础上,本论文从发生在2016年的所有上升流短周期变化过程中选取几个作为例子来验证分析了以往研究中提到三种可能的动力机制:黑潮的短周期波动、海表风场涡度的快速转变以及过境台湾毗邻海域的台风。研究结果表明,上述三种动力机制在不同的个案里都能合理地解释表层上升流的短周期变化。因此,上升流的短周期变化过程可能是多种动力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他文献
可压缩两相反应系统广泛存在于能源和天体物理学等领域之中,特别是最近被广泛关注的爆轰推进技术。该系统的一大显著特点即是多尺度、多场和多物理过程的强烈耦合特性。在典型的爆轰发动机中,该系统的尺度在几纳米的激波厚度尺度到几米甚至几十米的设备尺度之间变化,其物理过程涉及流体动力学,流场,电磁场,能量场,密度场和化学反应等。同样地,针对上述问题,科学界采用了三种手段(理论,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有机结合进行研究
表面覆冰问题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经济活动产生了一系列不利影响。在电能的供给和传输中,冰在线缆表面的形成和沉积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结冰会导致陆运、航运及铁路运输事故,影响飞机部分部件与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此外,结冰还会严重降低冰箱和热交换器的性能。表面防覆冰策略的研究通常围绕超润湿性能展开,一般来说,超润湿防覆冰材料的性能取决于其表面粗糙结构和化学组成。表征防覆冰表面的理论基础是润湿性理论和经典成核
目的 介绍一种动态模糊聚类算法并利用该算法对磁共振图像进行分割研究。方法 首先对磁共振颅脑图像进行预处理去掉颅骨和肌肉等非脑组织,只保留大脑组织,然后利用模糊K- 均值聚类算法计算脑白质、脑灰质和脑脊液的模糊类属函数。结果 模糊K- 均值聚类算法能很好地分割出磁共振颅脑图像中的灰质、白质和脑脊液。结论 利用模糊K- 均值聚类算法分割磁共振颅脑图像能获得较好的分割效果。
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中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贫富差距依然较大,直接影响到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的巩固。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理想和追求,更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汲取中华文化中共同富裕思想精华,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爱
随着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提升与智能电网的发展,提升供应侧和需求侧柔性以实时满足电网的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的可行性增强。事实证明,充分挖掘建筑用户的能源柔性潜力可以有效实现减低能源成本、转移尖峰用电、提升实地可再生能源占比、增强电力网络稳定性等目标。本文从用户与智能电网互动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建筑用户能源柔性潜力的定义,将参与对象分为柔性负荷、分布式能源系统以及蓄能系统三类,确定了将建筑用户作为
深海管道受力复杂,在长期服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交变荷载作用,易诱发疲劳损伤破坏。随着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向着深海和远洋推进,深海管道的疲劳问题必将成为石油工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传统的基于疲劳损伤累积理论和基于疲劳裂纹扩展理论的损伤评估方法在深海管道的损伤评估中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深海管道的疲劳损伤是一个从萌生到扩展不断发展的过程,伴随疲劳损伤的累积,材料内部的位错不断发展,对磁域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目前的纳米技术能够实现衍射极限的突破以及电磁波亚波长尺度的压缩,对光子学及相关学科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一显著的进步在于所激发的表面等离激元,包括金属中的等离激元、电介质中的光学声子以及半导体中的激子等。等离激元能够用于新型纳米尺度器件的设计,实现亚波长尺度电磁波的束缚和调控,可以用于未来纳米尺度集成光电子器件、超分辨率成像、量子计算和单分子捕获方面的设计。纳米聚焦作为纳米光子学领域的一个重
植被在整个地球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全球的碳循环、水循环和气候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有限长圆柱体的电磁散射在植被微波遥感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在微波低频段(如L和S波段),植被主干和枝干的散射贡献往往占主导地位。在植被生长期的早期,其主干和枝干在其它频段下亦占主导地位。这两者常用有限长圆柱体建模。但迄今为止,仍未能得到圆柱体电磁散射截面的统一解析解,更遑论散射振幅相位的准确求解,或者对能量守恒和互异性
准确地测量流场中雾化液滴的多种关键参数,对提高燃烧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精细优化控制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优化作用。微小颗粒分散到不混溶的液体形成的含杂液滴广泛存在,却因表征测量难度大受到较少关注。液滴串瞬态蒸发研究能很好地数学模型化液滴群蒸发中的液滴间相互作用,同样缺乏这方面的高精度实验研究。上述研究的难点在于面向含杂液滴和瞬态蒸发液滴串的先进测试手段缺乏。作为一种先进光学测量技术,彩虹折射技术能同时
携带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OAM)的电磁波束同时具有正交性和涡旋性。不同拓扑荷(Topological Charge,TC)的OAM波束相互正交,可为电磁波的复用和调制提供新的物理参数维度;不同拓扑荷的OAM波束具有不同的螺旋相位分布,则增加了空间中场的多样性。因此,基于OAM的电磁新技术给传统电磁应用带来了新的契机,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论文在介绍OAM波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