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乎在每个班级内,都存在着“问题学生”,他们或者成绩很差,或者行为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因为这些偏差,他们很容易蒙受污名,遭遇周围人的偏见和歧视,处于一种不利的境地。出于对这个群体的关注,笔者通过对“问题学生”污名经历的分析,从问题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污名的感知、影响、归因以及应对。本研究首先在对国内外有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界定污名、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污名这三个概念。然后,搜集问题学生对自己污名经历的描述,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考察问题学生污名觉知的途径,探讨污名对问题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最后剖析问题学生污名归因的倾向及污名应对的类型和转化过程。研究发现,问题学生感知污名的方式主要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接收到周围人通过语言、态度、行为等传递过来的消极信息,这些消极信息使他认识到自己“问题学生”的身份。消极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教师、同学和家长。研究发现,问题学生感知到的偏见和歧视对他们的心理、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为污名,问题学生经常处于一种消极的情绪中,而且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在日常生活和与周围人的交往中,也往往因为经历的或预期的污名而变得小心翼翼。他们中绝大部分都觉得孤单,缺少朋友,或者是只和同类人交往。研究发现,面对遭遇的污名,问题学生有着不同的反应。在原因解释上,有些学生倾向于将之归因为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而有些学生则将之归因为教师、同学、家长等人的偏见。应对污名的方式也有着积极和消极之分。进行积极应对的学生采取的策略主要有问题解决、寻求替代、沟通表达,而进行消极应对的学生要么选择逃避、要么选择顺从,还有一部分通过故意惹事来表达对污名的抗争。不同的应对方式会有着不同的结果,而且在作用的过程中会发生转化,通过分析发现有着一定的转化路径。基于以上发现,论文最后尝试从学校、家庭、问题学生个人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减弱甚至消除污名影响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