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细菌性眼内炎来势凶险,对视力危害极大,玻璃体腔注药术可以尽快消除病原体,迅速抑制免疫反应,是目前治疗细菌性眼内炎的常规方法,但由于传统游离性药物有效治疗浓度时间短暂,多次频繁注射也会增加眼内注射的并发症风险。近年来,伴随着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发展,眼内缓释给药系统正成为眼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氧化乙烯( PNIPAAm-PEO )是一种新合成的多聚物材料,它是一种智能化的温敏缓释载体。目前,针对PNIPAAm-PEO在眼科领域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1)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包载盐酸去甲万古霉素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氧化乙烯纳米缓释给药系统(NV-PNIPAAm-PEO)治疗实验性混合细菌性眼内炎的效果。(2)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包载盐酸去甲万古霉素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氧化乙烯纳米缓释给药系统(NV-PNIPAAm-PEO)的眼内毒性。方法:(1)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兔50只,每只随机选取1眼向玻璃体腔内注入102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 CFU)/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杆菌混合悬液建立眼内炎模型。建模成功后24小时,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1个空白对照组(A)和4个实验组(B、C、D和E),每组10眼。A组不作任何处理;其余4组分别向玻璃体腔内注入0.1ml的空白纳米粒(含PNIPAAm-PEO纳米粒2mg)、无菌生理盐水、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原药(浓度0.44mg/0.1ml ,玻璃体内注药组)和NV-PNIPAAm-PEO (含NV-PNIPAAm-PEO纳米粒2mg,载药量22%,载药纳米粒组)。于给药后第1、2、3、7、14、21、28天和42天分别进行临床炎症评分、眼部A/B超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2)将健康20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0眼。A组向玻璃体腔注入0.1ml的NV-PNIPAAm-PEO,B组向玻璃体腔注入无菌生理盐水0.1ml。于给药前1天,给药后第1、2、3、7、14、21、28、35、49天分别进行临床观察、视网膜电图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A、B和C组各时间点眼内炎病变程度无明显差异;D和E组炎性反应较A、B和C组轻(P<0.005);E组与D组在术后3周内无差异,3周后E组玻璃体腔混浊程度较D组明显减轻(P<0.005)。眼部A/B超检查,术后7天之后A、B和C组可见玻璃体内团块状回声伴点状或短线状回声点;D组在3周之后仍可见玻璃体腔轻度混浊,E组注药后7天~14天可见玻璃体内点线状回声,回声强度较同时期A、B和C组弱,3周之后未见明显异常回声。组织病理学检查见A、B和C组眼球结构被破坏,D组近后极部视盘前方玻璃体腔内少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E组眼球结构正常,未见典型炎性细胞。(2)A、B两组在注药后各时间点临床观察未见明显阳性体征;ERG检查显示各组在注药前和注药后不同时间点a波和b波的振幅和峰潜时无明显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未见明显眼球结构破坏,视网膜结构正常。结论:(1)NV-PNIPAAm-PEO纳米粒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细菌性眼内炎疗效确切,与单纯盐酸去甲万古霉素眼内注射相比,具有缓释及药效持久等特性。(2)NV-PNIPAAm-PEO纳米粒玻璃体腔注射在治疗剂量(2mg)未见明显眼部毒性,有进一步应用于眼内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