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三角洲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河口湿地,具有宽广辽阔的河床、滩涂和浅海岸,当地多变的水陆条件和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三角洲湿地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然而,由于黄河三角洲的淡水补给水源严重缺乏以及受到油田建设、农业围垦、区域城市化发展等人类活动的干扰,当地湿地土壤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正面临着潜在的重金属污染威胁。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的潮汐区、石油开采区和生态恢复区的自然湿地为主要研究样区,于每个样区中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碱蓬(Suaeda salsa)群落和无植被覆盖的裸地三类样点取土,土样自地表起每10 cm为一层采集至50 cm深度处,对每个土壤样品分别进行重金属(Cd、Cu、Ni、Pb 和 Zn)总量和形态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有机质、pH、含水率、电导率、团聚体组成)的分析测定。结果显示: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中重金属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石油开采区内重金属平均含量由高至低为裸地>碱蓬地>芦苇地,而潮汐区和恢复区的重金属平均含量的高低顺序则分别为芦苇地>裸地>碱蓬地和芦苇地>碱蓬地>裸地。不同种类的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也存在显著差异,大部分重金属(Cu、Ni、Pb和Zn)在土壤中主要以残渣态的形式存在,而Cd元素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含量占总量的比例相对较高。在石油污染的土壤中,重金属在20-30 cm的土层深度上发生明显的富集。分别采用地累积指数法(Igeo)、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RI)和风险评价密码(RAC)进行重金属风险评价发现: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大小为石油开采区>潮汐区>恢复区;研究的五种重金属中,Cd元素的污染水平最高。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重金属来源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Cu和Ni主要来自内源性的土壤母质,而Cd和Pb则主要来自外来输入(如污水排放、大气沉降等)和石油开采提取过程中产生的空气排放物。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水率、电导率和大团聚体含量是影响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重金属分布的重要因素,其中,有机质和含水率则是影响重金属形态分配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