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以尤松鑫教授门诊经治的慢性乙型肝炎医案为切入点,通过研读病案与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尤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证经验与诊疗思路,进而总结尤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尤松鑫教授自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门诊经治的部分慢性乙型肝炎医案,将筛选整理后的115例医案中1258诊次资料按照制定的数据规范标准建立数据库。并从临床实际出发,借助多种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库内医案的症状、苔脉、病机、治法、中药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挖掘。最后结合导师指导与个人领悟体会,客观系统地总结尤松鑫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共选取115例医案,合计1258诊次;男性患者80例,合计879诊次;女性患者35例,合计379诊次。患者平均年龄为42.68岁,平均就诊诊次为10.94次。(2)症状分布:共涉及症状名称224种,出现频次≥6次的症状有102种,分布于内、妇、肛肠、皮肤、耳鼻喉与眼科6个科别;按症状频次降序排列的前10种症状名称依次为不寐、小便黄、右胁疼痛、疲乏、食欲不振、大便溏、牙龈出血、痞满、大便频数及胃脘不适,即本课题研究统计得出的慢性乙型肝炎主要症状。(3)舌苔脉象分布:共涉及舌苔分布22项,频率>10%的舌苔为苔薄白、苔薄腻、苔薄黄;涉及脉象种类10种,脉细与脉弦出现频次最多。(4)病机分布:共涉及病机表述75种,出现频次≥20次的病机描述有20种;按病机频次降序排列的前20种病机名称依次为肝肾阴虚、胆胃不和、胆胃蕴热、肝脾不调、肝血不足、肝经郁热、肝胃郁热、肝胆湿热、肾虚肝旺、肝郁脾虚、湿热困脾、湿热内蕴、心肾不足、肝胃不和、脾虚肝旺、肝络失养、肝家怫郁、脾虚湿阻、气阴两亏、肾虚湿热。(5)治法分布:共涉及治法表述91种,出现频次≥35次的治法描述有20种;按治法频次降序排列的前20种治法名称依次为调肝、清和、清肝、清热、养血、培脾、益肾、利湿、和胃、滋肾、补肝、解郁、健脾、化湿、运脾、养肝、泄热、和络、清胆、疏肝。(6)常用药物分布:共涉及中药280味,出现频次>90次的中药有40味,使用频率达71.00%,将其归纳为常用药物。使用频次最高的前12味中药依次是甘草、茯苓、陈皮、黄芩、法半夏、麦芽、枳壳、白芍、茵陈、竹茹、青蒿、夏枯草,出现频次均在400次以上,将其总结为核心药物。(7)关联规则分布:分别统计与不寐、小便黄、右胁疼痛、疲乏、食欲不振、大便溏6种症状,肝肾阴虚、胆胃不和、胆胃蕴热、肝脾不调、肝血不足、肝郁脾虚、脾虚肝旺7种病机,以及调肝、清和、清肝、清热、养血、培脾、益肾7种治法关联程度最高的前12味中药。并对所有处方涉及的280味中药与中药之间的关联规则进行统计,得出药物组合26组,药物配伍组方16组。(8)药物因子分布:采取因子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公因子,对医案所涉及280味中药内出现频次>60次的60味中药进行分析,提取出9个中药组方配伍。(9)药物系统R型聚类:借助SPSS 26.0分析系统,对本课题研究所涉及的所有中药进行系统R型聚类,对比参照后取出现频次>60次的60味中药进行分析,得出核心药对20组,核心药物组合7类。研究结论:(1)尤松鑫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常见症状和苔脉分别为:不寐、小便黄、右胁疼痛、疲乏、食欲不振、大便溏、牙龈出血、痞满、大便频数及胃脘不适;苔薄白、薄腻及薄黄;脉细、弦及细弦。(2)尤松鑫教授认为慢性乙型肝炎致病外因在于湿热疫毒,致病内因在于正气不充;病变以肝、脾、肾三脏虚损为主;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兼杂之证;病理因素多以湿热、气滞、血虚、阴亏为要,痰浊、瘀血为标;常见的病机改变有肝肾阴虚、胆胃不和、胆胃蕴热、肝脾不调、肝血不足及湿热内蕴等;其中肝肾亏虚,湿热未尽是疾病持续进展的关键病机。(3)尤松鑫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常用的治法为:清热利湿,益肾养肝,理气培脾,化痰除瘀等。其中清热药常选用黄芩,青蒿,夏枯草,青黛,牡丹皮,生地黄,栀子等;利水渗湿药常选用茯苓,茵陈,滑石,薏苡仁,泽泻,茯神,地肤子,黑大豆,海金沙等;补虚药常选用白芍,当归,白术,山药,党参,楮实子等;理气药常选用陈皮,枳壳,青皮等;化痰药常选用法半夏,竹茹等;活血化瘀药常选用郁金,怀牛膝,泽兰等。(4)尤松鑫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常用方剂为:蒿芩清胆汤、兰豆枫楮汤、左归丸、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柴胡疏肝散、清脾汤、六味地黄丸、逍遥散、枇杷清肺饮、四物汤、滋水清肝饮、二陈平胃散、痛泻要方、地黄饮子等,临证时尤教授随证灵活组方化裁,真正做到师其方而不泥其药。(5)尤松鑫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学术思想有:调肝必兼利胆,治肝莫忘实脾,胆病需顾理胃,涵木滋水共进的治疗原则。以及清利湿热,祛邪先行;燮理气血,培本为要;除瘀消痰,推陈致新的诊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