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直肠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消化道肿瘤之一,对结直肠癌发病机制以及防治策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经典的正常上皮-腺瘤-腺癌序列中Wnt通路激活是重要的早期环节,对Wnt通路信号强度调控的研究有助于阐明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环指蛋白43(Ring finger protein 43, RNF43)是Wnt信号通路中重要的负向调控因子之一,具有清除细胞膜Wnt受体以及阻滞TCF4 (T cell factor 4)入核的功能,在通路中发挥Wnt信号抑制作用。RNF43的异常表达、突变等改变对Wnt信号通路的活化程度有重大影响,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在临床可能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有研究报道RNF43的突变在高频微卫星不稳定(High-frequency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H)的肿瘤中发生频率较高,其突变情况与微卫星不稳定性相关。RNF43的截短突变绝大多数发生在MSI-H情况下且与APC突变极少同时发生。这提示RNF43功能缺失对Wnt通路激活程度的影响很可能是MSI类型结直肠癌发生机制中重要的一环,对其基因突变情况及微卫星不稳定情况的综合分析可能有助于阐明其在临床的功能效应。对比在微卫星稳定/微卫星不稳定病例中RNF43基因的改变情况与临床参数、预后之间的差异,有助于寻找新的预测标志物、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KRAS/BRAF的突变状态与微卫星不稳定状态均可以作为预测预后的指标,且均与耐药存在关联,因此我们还对其与KRAS/BRAF突变状态的关联进行了分析,以深入探讨RNF43对预后可能存在的效应。本次研究选取的446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样本均取自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患者手术切除组织。RNF43的基因外显子区段存在多个微卫星位点,根据RNF43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相关性推测,这些位点可能具有较高的突变率。因此我们先筛选出RNF43外显子序列上存在的这些微卫星位点并设计了针对性引物,在提取样本基因组DNA后,用PCR方法对这些微卫星区段进行扩增,并使用Sanger测序方法对这些位点的突变情况进行了检测。之后我们运用SPSS软件(version 20)分析了这些病例中RNF43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定性状态、KRAS、BRAF等基因的突变情况(由本实验室在之前基于焦磷酸测序技术和多重荧光PCR-毛细管电泳的临床分子检测方法获得)、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参数(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浸润深度、大体类型和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TNM分期等)、预后生存数据等信息的相关性。我们还对RNF43在肿瘤组织的表达做了免疫组化检测,并分析了RNF43突变对其表达情况的影响。本次研究试图阐明RNF43在结直肠癌人群中的突变情况,探讨RNF43基因突变情况与上述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分析这些改变情况与临床参数的关联及对预后的影响。本次研究共发现结直肠癌人群中存在p.Gly659fs、p.Arg117fs、c.350G>A,c.816T>C四种RNF43基因的突变,其总体突变频率分别为9.2%、1.1%、54.5%、0.91%。p.Gly659fs在MSI-H状态下的突变率为28.6%,在MSI-L/MSS状态下的突变率为3.1%。p.Arg117fs在MSI-H状态下的突变率为3.6%,未在MSI-L/MSS状态下发现此种突变。c.350G>A的突变率在不同微卫星状态下未发现差异。发现p.Gly659fs与肿瘤部位(位于结肠、位于右半大肠)相关,与组织学类型(粘液腺癌)、组织学分化(低分化)相关,携带此突变的患者较少发生远处转移;c.350G>A与组织学类型(腺癌)、组织学分化(高分化)相关,这些相关性体现在此位点发生纯合突变的情况下,而此位点发生杂合型突变时其各项临床参数相比未突变组则均无差异。当患者携带RNF43基因的p.Gly659fs突变时,再发生BRAF突变的患者五年生存率低于无BRAF突变者。暂未发现RNF43的突变与其在肿瘤组织的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本次研究目前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RNF43在结直肠癌中突变率高。2、p.Gly659fs. p.Arg117fs两种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定存在相关性,其在MSI-H状态下的突变率显著高于在MSI-L/MSS状态下的突变率。3、RNF43基因的p.Gly659fs突变是结直肠癌远处转移的保护因素。4、当患者携带RNF43基因的p.Gly659fs突变时,这些患者的BRAF基因突变会导致其五年生存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