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经济经过了高速增长阶段,通过资源密集型以及人口密集型制造业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在国际贸易中逐步占据一席之地。但是正由于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给我国的环境、贸易地位都带来了许多负效应,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由于我国的制造产业大多以低附加值初级产品的加工为主,导致中国在全球贸易这一大环境里处在了一个加工工厂的位置。但是随着我国资源告急、社会进入老龄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我国的原始比较优势已经开始慢慢丧失,作为产业支柱的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有下滑趋势,因此必须要针对性的解决这一问题,探索如何能够有效提升本国制造产业、企业的出口竞争力获得新的比较优势。根据动态的比较优势理论,制造业的相对性优势并非一成不变,可以通过科技外溢获得内生性技能提升等方式来获得新的产业优势。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以制造产业、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部门,为其提升其竞争力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其专业化的分工以及知识密集型的性质能够在对制造业提供服务是产生技术外溢等正效应,从而使制造业获得新的相对性优势,进一步提高出口竞争力。因此,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对其出口竞争力的作用机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目的是为了解决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何种方式途径来提高其出口竞争力,同时研究这两个产业之间是否有着相互协调促动发展的作用。本文运用的是理论与计量相结合、对比解释的方法,首先是具体解释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以及外延,同时确定了本文研究对象的指标,总结了中国以及国外对于切合本篇主题的相关研究,借鉴了其他专家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其次是根据各项指标对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整体性分析,通过自身出口贸易额、贸易竞争指数的发展趋势以及计算出RCA指数与美国进行比较,总结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状态以及出口竞争力疲软的几点原因,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进行提升的路径分析。然后对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我国制造产业的出口竞争水平提高的路径进行详细的分析,解释了其通过何种方式以及具体的促动作用。再次,选择了我国29个省份5年内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一方面是在全国层面上,另一方面是在东部、中西部层面上分别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我国制作产业的出口竞争水平的确有明显的促动效用,东部地区尤为明显。最后本文得出结论,为了更好的提高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我们可以通过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规范及投入,提高对人才的培训,提高两个产业间的相互协调促动发展作用。同时,根据我国不同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的发展各自擅长的生产性服务的细分行业,更好的带动制造业出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