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由脂质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相互作用的一个慢性病理过程。白细胞介素-37(Interleukin-37,IL-37)为新近发现的一种抗炎因子,可表达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泡沫细胞中,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M-CSF)可由斑块处的炎细胞分泌,通过促进血管的新生导致斑块不稳定,从而促进AS病变的发展。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的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特别是在不稳定斑块内,CRP的炎症活动更为明显。通过观察IL-37、GM-CSF、CRP等炎症因子在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这些炎症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证实这些炎症因子的临床意义。 方法:纳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于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住院患者43例,并根据动脉血管彩色超声结果将病例组分为不稳定斑块组(A组)12例、稳定性斑块组(B组)31例;同时纳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21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有无吸烟史、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H)、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CR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mia,Hcy)等资料;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血清中的IL-37、GM-CSF表达水平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一般人口学资料 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43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7例。患者年龄40-79岁,平均(60.12±10.95)岁。健康对照组21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4例。患者年龄36-78岁,平均(55.9±11.18)岁。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x2值分别为-1.16、0.076,P>0.05)。不稳定性斑块组(A组)患者1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患者年龄45-79岁,平均(63.83±12.3)岁。稳定性斑块组(B组)31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5例。患者年龄40-77岁,平均(58.68±10.24)岁。A组和B组及对照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对照组相关生化指标比较 两组间TC、TG、HDL、LD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或t值分别为-0.479、-1.43、-0.758、-0.085,P>0.05)。两组间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动脉粥样硬化组同型半胱氨酸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23,P<0.05)。 3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对照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IL-37、GM-CSF、CRP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705、-3.025、-4.547, P<0.05)。 4各组间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A、B组分别于对照组比较,IL-37、GM-CSF、CRP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GM-CSF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30,P<0.05),IL-37、CRP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016、-1.814,P>0.05)。 结论:IL-37、GM-CSF、CRP炎症因子及Hcy均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GM-CSF水平升高和不稳定性斑块有着密切关系,其结果有助于早期诊治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发现并干预不稳定性斑块以减少斑块脱落所致的心、脑等重要器官及肢体栓塞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