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21世纪城市产业升级与空间转型发展的增长点,日益受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践与城市空间规划研究关注。地处长三角南翼的宁波,虽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础与态势位于沿海城市之中的第二梯队,但是政策催化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迅速成长并日益成为宁波城市转型的特色动力。为此,以宁波市为例,定量评估市域文化创意产业空间组织及其在经济、物质、社会等方面的空间效应,诠释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性对城市微观功能之影响,以完善新经济的空间效应理论,推动城市微观功能转型探索。 以第一、二次经济普查数据为数据源,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宁波市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 (1)宁波市中心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态势由高集聚转化为高集聚和低扩散并存,即根据Z值置信度为99%的情况下Moran’s I得分由2008年的高显著性水平(Moran’s I2008=0.389399)水平转变为2013年的高显著性水平(Moran’s I2013=0.360954); (2)宁波中心城区文化创意产业2008-2013年主要以正东偏南轴向扩展,但中、东、南方向的发展最为显著,西和北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为薄弱; (3)宁波市中心城区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由中心点“三江口”为核心向四周扩张,且离中心点(越近其集聚程度越高,表明其集聚地仍未跳出传统的商务中心; (4)基础设施、市场、政策、和软件设施驱动因子是宁波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过程中主要动因。 根据宁波市文化创意产业群集于中心城区特征: (1)利用回归方程解释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空间效应,研究发现宁波中心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溢出效应对非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水平越高,对相关产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 (2)利用历史文化街区的业态演进对中心城区物质空间的诉求及其改造实践分析宁波市中心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物质空间效应,研究发现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产业改造总体上在空间上呈现同心圆分布模式,核心区域为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宁波市老城区),次核心区位于镇海区、鄞州区,边缘区域为北仑区等。老城区重视传统产业的改造出台大量的鼓励性政策提升补助幅度为老厂房引入发展新模式且拥有文化创意商品的大量直接消费人群,促进了历史街区与产业建筑遗产的合理化再利用,复兴了城市历史文化风貌。 (3)利于300份调查问卷和结构方程模型解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社会空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宁波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城市网络、城市环境、城市印象、城市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进一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NICET)构建宁波市最为典型的文化创意产业—服装业的社会地理网络,发现: ①政府和服装相关协会的作用最大,科研机构/高校/学者、设计师其次; ②科研机构/高校/学者在行动者网络中具有较高的度数中心度,表明科研机构/高校/学者与政府、服装设计师都属于对于服装产业乃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比较重要的参与者; ③参与者主体的地理网络分析发现,具备设计和艺术类高校的城市,往往与宁波服装产业的建设发生比较密切的联系,构成服装产业关系网络中的重要节点;而科研机构/高校/学者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外地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参与度和影响力相对比较小。 综合分析宁波中心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物质、社会等空间效应,发现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城市微观功能影响集中表现为: (1)拓展了城市生产性、生活性功能,提升了城市服务本地企业和居民的能级; (2)部分街区及其邻近社区日益成长为城市创意/创新的发源地; (3)初步实现城市历史街区保护性利用与业态升级的高效耦合。然而,中心城区快速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对城市微观功能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世俗化和过于商业化造成部分历史街区文脉逐渐消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