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乡土民居营建与更新研究——以武威、敦煌为例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l60558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西走廊历史文化悠久,是古老的华夏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地中海文明的汇流之地,其传统民居更是渊源深厚、特色鲜明。近些年,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地村民的居住观念正发生改变,人们渴望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乡土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体系、建筑造型、清洁能源技术等方面都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然而由于缺乏理论与技术支持,当前河西走廊民居营建脱离了地区生态优势,出现了建筑质量低劣、营建技术偏颇、农村建设滞后、居住观念嬗变、传统乡土民居的地域风貌特征逐渐模糊等现象,形成了发展契机同现实问题并存的局面。  本文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现实背景下,在探寻河西地区传统乡土民居营建智慧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河西走廊脆弱的生态环境大背景以及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尝试总结出符合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与河西走廊特殊地理生态条件的乡土民居营建智慧,并提出改造更新方案建议,以期提高当地村民居住质量,为河西走廊乃至整个荒漠化地区的乡村住居设计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在具体行文思路上,文章首先初步概括了河西走廊乡土民居形成背景,简述了河西乡土聚落与民居。然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总结了河西传统乡土民居的营建智慧。接着对河西走廊典型地区“武威”、“敦煌”两地传统民居进行了实地调研,探寻了两地乡土民居的营建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采取归纳演绎的方法,从“本土材料运用”、“绿色技术应用”、“民居功能拓展”、“营建方式更新”、“地域特征传承”五个角度,对国内乡土民居“适宜性”改造优秀案例进行了解析及借鉴,并根据河西走廊地域特色与发展背景,提出了由能居,到适居,再到宜居的循序渐进的“适宜性”改造更新建议,规划设计了河西走廊“适宜性”乡土民居建设方案。
其他文献
网络的出现使得建筑创作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最显著最本质的变化就是信息在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流动方式,这是影响建筑师工作方式的核心问题。该文在分析形式创造与建
随着城市风貌的趋同,村庄担负着传承我国地域、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用,但是在村庄建设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盲目模仿城市设计手法、新旧建筑风格不统一等一系列问题,面对地域
城市是一个开放程度极高、依赖性很强的系统,它与周边环境和区域经济发生着相互作用。城镇化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人口迁移、景观变化、产业集聚、生态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城镇发展
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方兴未艾,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论文针对大多数综合性大学所具有的多校区办学、与城市联系密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近年来,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超过30%以后,预示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其显著特征是:城市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级中心城市社会经济实力增强而导致人口及用地规模扩大。面对这一形势,旧城区(特别是大城市的旧城区)难以满足城市扩张在各方面的
随着宏观政策的关注,传统村落建筑保护修复工作成为近年社会各界投入关注的一大重点。以往的传统村落建筑保护修复方法存在一定弊端,而新技术的出现一次又一次带来改革的浪潮
西欧城市更新历经战后重建、城市复苏、城市更新、城市再开发、城市再生、城市复兴等多个发展阶段,以其规模大、时间长、类型丰富、暴露的问题多和强有力的代表性给我国的城市
城市滨水休闲空间作为城市开敞空间和生态绿心,日益受到广泛关注,至今国内外已有不少关于滨水休闲空间的城市设计研究,但是结合城市滨水休闲空间现状分析,休闲需求调查进行全面而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历史街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典型的历史街区即那些以法律法规形式被保护的历史街区,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另一种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