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三江腾冲-梁河锡矿带典型锡矿床成因及成矿背景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ye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腾冲-梁河锡矿带是三江特提斯成矿域最重要的锡多金属成矿区,迄今为止已发现2个大型锡矿床(梁河来利山锡矿床和腾冲小龙河锡矿床)、5个中型锡矿床以及上百个锡矿点。区内出露三个不同时代形成的N-S向花岗岩带,即东河-明光早白垩世花岗岩带、古永晚白垩世花岗岩带和槟榔江古近纪花岗岩带,锡矿床空间上与这些花岗岩密切相关。为明确锡矿床与花岗岩的成因联系,本文选取区内三个分别位于三个花岗岩带内的具有典型代表的锡矿床(铁窑山锡矿床、小龙河锡矿床和来利山锡矿床)进行成矿年代学的研究。并对两个大型锡矿床(来利山和小龙河锡矿床)及矿区相关的花岗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成岩成矿年代学、岩体的Sr-Nd-Hf-O同位素及矿床金属硫化物S和He-Ar同位素研究,初步探讨了锡矿床的成因和成矿构造背景,并总结出了较为合理的成矿模型。  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腾冲-梁河锡矿带两个大型锡矿床(来利山和小龙河锡矿床)矿区花岗岩成岩年龄分别为53 Ma(2σ)左右和73 Ma(2σ)左右。两个矿区花岗岩都表现出A型花岗岩的特征。均属准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富硅、碱及大离子亲石元素,贫高场强元素。具有高的Zr+Nb+Ce+Y值(272-416 ppm)和10,000×Ga/Al比值(基本上>2.7)。Sr-Nd、Hf-O同位素特征显示其可能主要来自古-新元古代形成的腾冲地块变质基底的熔融。两个矿区花岗岩均符合A2型造山后富碱岩浆岩的特点,形成于造山后环境。小龙河晚白垩世A型花岗岩的形成与腾冲陆块和保山陆块的碰撞导致腾冲陆块地壳加厚,与此同时,新特提斯洋壳的俯冲使得陆壳增厚强度加强并诱使随后的陆壳伸展垮塌及地幔物质的上涌有关。来利山锡矿区53 Ma的A型花岗岩形成于印度-亚洲板块的主碰撞阶段(65-41 Ma),与新特提斯洋壳的俯冲及俯冲板片的断离导致的软流圈物质的上涌密切相关。  对区内三个花岗岩带上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锡矿床(铁窑山锡矿床、小龙河锡矿床、来利山锡矿床)采用应用较新的锡石原位LA-MC-ICP-MS U-Pb法进行测年,并且为了评估该新方法的数据可靠性,还对与锡石共生的云母进行Ar-Ar定年。锡石U-Pb和Ar-Ar测年结果表明在腾冲-梁河地区有三期锡成矿作用:早白垩世铁窑山锡矿床形成于119-122 Ma;晚白垩世小龙河锡矿床形成于71-74Ma;古近纪来利山锡矿床形成于47-52 Ma。三个锡矿床所获的锡石U-Pb等时线年龄和白云母Ar-Ar年龄以及矿区花岗岩的锆石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说明锡石原位LA-MC-ICP-MS U-Pb法是一种可靠的年代学测试方法,且三期锡成矿作用与花岗岩存在时空上的密切联系。  S同位素特征显示,来利山锡矿床黄铁矿的δ34SCDT值为+4.9‰-+6.7‰,平均+5.53‰;小龙河锡矿床δ34SCDT值为+5.0‰-+8.1‰,平均+6.33‰。与花岗岩浆的硫同位素δ34SCDT值范围一致,说明两个矿床锡矿化与花岗岩浆作用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来利山锡矿床的3He/4He值为1.57-3.46 Ra,平均2.078 Ra。40Ar/36Ar值为382.00-622.99,平均459.67;小龙河锡矿床3He/4He值为0.53-0.88Ra,平均0.686 Ra,40Ar/36Ar值为301.06-348.43,平均322.04。均表现出高的3He/4He和40Ar/36Ar值幔源和低的3He/4He和40Ar/36Ar值壳源He-Ar同位素组成两端元混合特征,且来利山锡矿床幔源He同位素信息更为明显,显示古近纪壳幔相互作用与晚白垩世相比显著加强。  综合对腾冲-梁河锡矿带典型锡矿床及矿区花岗岩的地质特征、成岩-成矿关系、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的性质及来源的研究,认为腾冲-梁河地区三期锡成矿作用均与花岗岩侵入体密切相关,为花岗岩浆热液矿床。结合研究区地质演化历史,可以基本归纳出腾冲-梁河锡矿带三期锡矿成矿作用的成矿背景和模式:早白垩世花岗岩及相关铁窑山锡矿床主要与班公湖-怒江洋(中特提斯洋)的俯冲作用引发地幔物质的上涌有关;小龙河锡矿床及矿区73MaA型花岗岩形成于腾冲陆块和保山陆块的碰撞后环境,并与新特提斯洋壳的俯冲引起的地幔物质的上涌和底侵相关;来利山锡矿床及矿区53 Ma A型花岗岩形成于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阶段,与新特提斯洋壳的俯冲及在55-50 Ma发生的俯冲板片断离而引发的软流圈物质上涌密切相关。地幔物质的上涌和底侵为富含Sn的腾冲地块变质基底岩石熔融提供了大量的热动力,并发生不同程度的壳-幔相互作用,使得壳幔He源混合。花岗岩浆经过充分演化,并在岩浆结晶分异的晚期形成大量富含Sn的成矿流体,伴随着岩浆的上侵作用,或在岩体顶部或者边部构造裂隙发育部位沉淀成矿,或在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沉淀成矿。
其他文献
油源对比对于烃源层、找油方向、新含油气层位的确定和油气规模的预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与实用价值,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有效地指导了中浅层油气资源的勘探。目
该文以莺歌海盆地和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为说明含油气沉积盆地热史模拟分析的方法,首先概括了进行热史模拟分析的主要方法有构造热演化模拟分析和古温标反演两种,并分析了各种
该文选择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三马探区及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下第三系为研究区,系统分析了研究区下第三系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成岩矿物变化规律,次生孔隙演化特点,在此基础
本文主要对柴窝铺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进行研究,该研究对研究博格达山乃至北天山的构造隆升过程、隆升机制及盆山耦合过程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此外还可以为研究区的油气
该文在对整个渤海湾盆地和辽河坳陷地质构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欧利坨子地区的一些基本地质资料,包括它的一些基本构造样式、地层分布等,讨论了它在新生代构造演化的一些基
西秦岭中川地区位于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形成的前陆盆地南缘,深断裂带礼县—洮坪断裂带及其分支断裂礼县—罗坝断裂带所夹的区域内。该地区自晚古生代至新生代,经历了三期大
该文针对松辽盆地北部陆相薄互层的地质特点,以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为总的指导思想,就陆相薄互层复杂构造精细刻画及储层描述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地震-地质
论文分析了松嫩平原西部地质与地貌环境特征、土壤环境、植被景观特征等,探讨了该区景观地球化学演化的影响因素、发生过程、地球化学分异及演化过程.分析了土壤盐渍地球化学
该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东营凹陷现今构造格局,通过分析东营凹陷自第三系以来的构造演化,利用平衡地质剖面技术及平面古构造复原的思想,基本上恢复了东营凹陷沙一段
论文以硒的矿物学、地球化学和成矿机制为研究主线,以拉尔玛硒-金矿床和中国若干典型含硒建造为研究对象,对硒的成矿地质背景、硒的预富集机制、硒矿物的形成条件和矿物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