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淋滤法去除污泥中重金属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xc8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污水厂污泥中含有的大量重金属是阻碍污泥处理和利用的重要因素,通过高效、经济的处理工艺去除污泥中重金属从而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是目前污泥处置技术的研究的重点。生物淋滤法对污泥中重金属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和相对简易的工艺操控条件,是适用于污泥处理的主流工艺之一。以沈阳市北部污水处理厂浓缩污泥为研究对象,培养以氧化硫硫杆菌为主的混合硫杆菌进行生物淋滤法,降低或去除污泥中重金属,使污泥中重金属符合我国《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1984);通过细菌培养基质的不同配比,寻找最适合的基质配比量,以缩短生物淋滤法启动时间,提高生物淋滤法去除重金属效率;重复使用生物淋滤法处理后的污泥,以提高生物淋滤效率,减少生物淋滤过程基质等能源物质的使用,为生物淋滤法的实际应用和推广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以单质S作为基质培养混合硫杆菌进行生物淋滤法去除重金属效果较好,重金属浓度明显降低。对于Ni、Zn、Pb、Cu、Cd、Mn等6种重金属的去除率分别为:81.98%、88.20%、39.17%、83.35%、19.64%、82.01%。淋滤后污泥重金属浓度符合我国《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1984)。(2)Fe2+的投加能够激活细菌Fe2+氧化酶的合成,有利于加速硫杆菌对S的氧化利用,同时单质硫也同时促进微生物对Fe2+的利用。试验将培养混合菌种周期缩短为11天,S,Fe2+基质的最佳配比确定为3:1,该基质培养混合硫杆菌速度最快,可大大提高生物淋滤法的启动效率。(3)底泥循环生物淋滤对于重金属Ni、Zn、Cu的总量去除率没有普通生物淋滤法高,最高去除率分别为46.29%、69.59%、82.62%。底泥循环进行生物淋滤对于重金属Pb、Cd、Mn总量的去除效果好于普通生物淋滤法,分别达到71.70%、80.67%、86.83%。(4)底泥循环淋滤对去除重金属Ni、Pb、Cd酸溶态/交换态效果较好,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92.15%、99%、81.00%。底泥循环淋滤对去除重金属Zn、Cu、Cd、Mn可还原态效果较好分别达到89.57%、60.81%、99.99%、96.00%。底泥循环淋滤对6种重金属氧化态的去除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底泥循环淋滤对重金属Zn、Pb、Cd、Mn残渣态的去除效率较高,重金属Ni出现了残渣态的富集。(5)底泥循环利用节省了细菌的培养周期,同时减少底物的利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存在实际应用可行性.
其他文献
论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早夭及其研究冯光廉,谭桂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令人深思而又为研究者长期回避不谈的理论之谜,这就是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过早夭折。新时期以来,由于文学
异构网络技术被普遍认为是第三代伙伴计划(3GPP)制定增强型长期演进(LTE-Advanced)标准的关键候选技术之一。异构网络技术融合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基站,包括宏蜂窝基站、微蜂窝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8年4月~2011年5月,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46例多节段颈椎病。男32例,女14例;年龄49~73岁,平均58岁
长骨造釉细胞瘤(Adamantinomaoflongbone,ALB),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骨肿瘤,属低度恶性。1913年Fischer首次报道。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占原发性骨肿瘤的03%左右〔1〕。但Hazelbag〔2〕认为实际发病率可能不止0?..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Cage)置入融合术(ACDF-CA)有无必要加用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方法]对2003年4月~2010年10月实行多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手术的72例颈椎病患
目的:建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大鼠模型,为进一步探讨SIRS的机理及其治疗做充足的准备。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酵母多糖-石蜡混悬
《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本质邹积贵由马克思恩格斯写成并于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第一个“共同的纲领”[1]。社会主义运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计算机水平的迅猛发展,当前企业愈发需要人事工资管理系统为职工管理工作提供服务,因此该系统成为当今企业单位不可缺少的管理组成部分。传统人事管理方
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是一类具有生物和人体激素活性,能够干扰和破坏生物和人体内分泌功能的外源性物质。壬基酚(Nonylphenol, NP)和双酚A(Bispheno
通过强化保障机制,优化标准控制,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建立预防评价机制,完善质量信息传递介质,实施工艺项目"课题制",强化过程精细化管理;建立问题快速协调机制,制定工艺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