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以主要粮食作物春小麦为研究对象,针对地膜覆盖小麦产量不稳定和可能的土壤质量问题,对不覆膜、覆膜30天、覆膜60天、全生育期覆膜等处理的春小麦农田产量和土壤微生物、土壤碳、氮、磷关系进行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地膜覆盖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分和提高温度的效应,主要表现在:减少上层土壤水分的蒸发,调节土壤水分的空间-时间分布,增加土壤水分供应的有效性;克服该地区春小麦生长早期的低温,促进作物的早期发育。但在不同的降水年份具有不同的土壤水分和温度效应,丰水年份的地温提升作用高于旱年的,旱年土壤水分的保持作用在生产中显得更为重要。 2.地膜覆盖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在不同降水年份,这些增加与水分和温度的变化相关。在丰水年和旱年,土壤温度与水分均与微生物总数和微生物生物量显著正相关;丰水年份和旱年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协同作用有所变化,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生物量丰水年份与水分的相关性高于旱年,与温度的相关性低于旱年。丰水年份微生物数量与生物量高峰到达早且持续时间长,与作物生长期配合好;干旱年份高峰来的晚,与作物生长养分需求错位。丰水年后期覆膜使微生物数量减少,但旱年后期覆膜则使之在后期增加。 3.地膜覆盖引起土壤水分和温度变化,不同类群微生物在不同降雨年份具有不同响应。在丰水年份,各类群微生物数量均与土壤水分显著负相关,与温度显著正相关;在旱年,除硝酸细菌、纤维素分解细菌、放线菌、真菌与土壤水分不相关外,氨化细菌、亚硝酸细菌、反硝化细菌、解磷细菌与土壤水分显著相关,但相关系数低于丰水年。占微生物数量中绝大多数的氨化细菌、解磷细菌以及耐热的放线菌与表层5cm处的地温显著正相关,其余为不相关,真菌与水分、温度均不相关。 4.在旱年,土壤微生物的生物化学强度与相应的微生物数量显著相关,氨化强度和解磷强度均在小麦生长的前60天中呈现递增的趋势,硝化强度受硝态氮影响的变化规律不明显。 5.地膜覆盖使土壤有机质分解增快。丰水年份有机质分解消耗多,各种微生物数量与有机质相关性密切;全程覆膜处理后期有机质分解减弱。在干旱年份,微生物数量与有机质的相关性普遍降低(低于丰水年),有机质分解在各处理都比丰水年份相应处理的减少。 6.土壤氮素的有效性受覆膜的影响在丰水年与旱年不同。覆膜减少了硝态氮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