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浙江省宁波余姚市调查区的环境及人群进行铅检测,探讨该地区是否存在环境铅污染,铅污染来源,人体铅暴露主要途径以及人体铅负荷等暴露的主要分布特征,为环境铅污染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提供充分的环境流行病学暴露依据(暴露评估)。方法:调查区域为浙江省宁波余姚市当地人口经济学特征相近的四个村子,即马渚镇开元村、低塘镇镆剑山村、临山镇临南村和黄家埠镇杏山村。其中开元村、镆剑山村和临南村蓄电池生产企业较为密集,杏山村无蓄电池生产企业存在。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定居于调查区内5年以上无职业铅暴露居民(包括16-60周岁成人和6-12周岁儿童)721名调查对象。现场抽样检测当地大气、水、土壤和农作物等环境样品铅含量,估算居民日均铅摄入量,并检测人群血、尿、发、甲生物样本中铅的含量,比较调查当地各个村子调查检测指标的差别和联系。结果:调查当地土壤、水中铅含量未超过国家相应的环境标准;镆剑山村一个点位的大气日均铅含量超过国家标准;四个村的稻米存在不同程度的铅含量超标,开元村稻米铅含量最高,临南村次之,杏山村和镆剑山村最低;镆剑山和杏山村部分叶类蔬菜样本中铅含量超标。据估算,开元村、镆剑山村、临南村、杏山村居民铅日均摄入量分别为473.1μg/(人·日)、177.8μg/(人·日)、336.4μg/(人·日)和219.8μg/(人·日)。开元村、镆剑山村人体铅负荷高于杏山村(P<0.05)。儿童普遍较成人体内铅负荷高,男性较女性铅负荷高;6-10岁儿童较11-12岁儿童铅负荷高,高年龄成人铅负荷较低年龄人群高。尿铅、发铅、甲铅与血铅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四个调查村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铅污染,污染来源尚不能明确,但已造成当地居民铅负荷,以开元村、镆剑山村居民较为严重,临南村、杏山村居民相对较轻。儿童是铅中毒易感人群,存在一定程度的铅负荷超标。当地居民主要是经食物(包括大米和蔬菜)摄入铅。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定性、定量分析调查当地环境铅污染对暴露人群的健康损害,为该调查区环境铅污染与人群健康效应的因果推断提供铅健康效应证据(危害识别和剂量-反应关系)。方法:搜集1997-2006十年间调查区人群人口、死亡、出生、肿瘤、慢性病等背景资料,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并进行健康体检,采用Conner’s量表和瑞文标准智力推测量表评价儿童行为和智力水平,实验室检测铅效应指标血6-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ALAD)活性、全血锌原卟啉(ZPP)浓度、尿δ-氨基乙酰丙酸(ALA)浓度、尿粪卟啉(CP)浓度。结果:1997-2006十年间开元村、镆剑山村、临南村人口粗死亡率高于杏山村,呈缓慢曲线上升;且三个村的新生儿出生率高于杏山村,呈曲线缓慢下降;开元村、镆剑山村、临南村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发病率高于杏山村。血6-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活性为铅暴露致造血系统早期损害的敏感指标。开元村、镆剑山村居民血6-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活性平均水平低于杏山村居民(P<0.05)。四个村子儿童智力等级和疑似多动行为构成无统计学差异,铅中毒儿童发生智力等级低下(中下和缺陷)的比例高于正常儿童(P<0.05);开元村、镆剑山村儿童经常感冒的概率较杏山村高(P<0.05)。开元村成人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手脚麻木、视力模糊、疲倦、关节疼痛、食欲不振、口中金属甜味、牙龈出血等自觉症状发生的比例高于杏山村(P<0.05)。结论:调查当地环境铅污染对暴露人群可能已经造成慢性病、肿瘤发病率升高;铅暴露导致儿童智力损伤、免疫力下降,成人铅相关自觉症状发生概率增加;血6-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活性是铅暴露早期健康损害效应的敏感指标。目的:通过居民铅摄入量调查,运用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推荐的非致癌风险模型(人群终生经某途径摄入污染物的健康损害超额风险度ER),评价余姚调查区环境铅暴露人群的健康风险,为相关部门的风险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风险特征分析)。方法:通过居民膳食结构和摄入量调查,结合当地主要食物(稻米和蔬菜)铅含量检测结果,估算当地居民日均铅摄入量,并计算调查当地人群铅摄入致人群超额风险度。结果:四个村子居民经口摄入铅终生超额风险度均超过10-6,以开元村居民铅污染健康损害超额风险度最高,为5.63×10-6。结论:四个村子居民均存在铅污染暴露非致癌健康风险,以开元村最为严重。本文创新点1、将ROC曲线方法首次应用于铅生物指标的筛选,筛选出接近血铅浓度,较适于反映铅暴露的指标-尿铅浓度,并再次印证发铅和甲铅浓度变异性大,不适于反映人体近期铅暴露状况。2、首次运用BMDS法探讨铅暴露致人体血液系统损害的早期敏感指标,印证了血δ-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活性是血液系统铅早期损害的敏感指标,而全血锌原卟啉浓度、尿δ-氨基乙酰丙酸浓度和尿粪卟啉浓度并非低水平环境铅暴露时人体血液系统损害的敏感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