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和国际金融一体化等浪潮的推动下,金融系统中的风险积累和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明显上升。仅在过去20年间,全球范围内就爆发了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4次大规模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由于经济总量快速扩张对风险的稀释作用、市场化程度较低、管制多、资本市场不开放、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等原因,我国在过去数十年中并没有发生真实意义上的金融危机。但随着金融改革深化、金融市场化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偏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经验不足等缺陷逐渐暴露,维护金融稳定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和金融改革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这使得研究我国金融稳定的定量评价指标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提出的金融稳定评估手段主要有宏观压力测试、金融危机预警模型和金融稳定指数测算三种。与前两种方法相比较,金融稳定指数测算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较为全面和客观,评估结论受模型假定及测试手段的约束较少,因而受到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虽然我国央行在2003年就正式成立了金融稳定局并把金融稳定纳入央行的核心业务,但至今尚未在政策层面上正式启用金融稳定的指数化评价体系。由于国情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会计标准以及数据统计口径等方面存在差异,一些国际上较为认可的指标(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洲中央银行所分别编制的金融健全指数、宏观审慎指数等)不能简单照搬到我国政策实践中来。此外,目前学术界对金融稳定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各学者对金融稳定内涵的理解存有分歧,对金融稳定测度的研究还不成熟,所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科学把握金融稳定的内涵和指标选取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尽合理之处,限制了这些指标体系在政策实践中的应用。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以下尝试。一是从“表现”和“能力”的全新视角明确了金融稳定评估必须兼顾“表现”和“能力”,且应同时考虑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运行状况这两大基本问题。二是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金融稳定的现状及潜在问题,并结合当前金融稳定指数研究所存有的优劣之处,构建了一套较为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稳定评价指标体系。三是为了检验这套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政策实用性,本文以我国1994-2014年间的数据为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并对我国过去20多年的金融稳定状况进行了量化测算。四是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检验及预测。 本文测算结果表明,自1994年以来,我国金融稳定状况总体不断改善,金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取决于银行体系的稳定与否。2003年以来,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及上市、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等对我国金融稳定状况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对各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能力指标对我国金融稳定的贡献远超过表现指标,银行体系的稳定在我国金融稳定中发挥重大作用,而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对于我国金融稳定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测算结果进行的有效性分析和敏感性检验表明,所构建的指数较好地刻画了我国金融稳定的变化趋势,能够比较灵敏、准确地反映一些关键性事件和重要宏观经济变量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冲击,为人们了解我国金融稳定的决定因素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具有较强的政策应用价值。此外,预测结果表明我国2015年金融稳定状况将依旧以稳步向好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