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首先,明确大鼠前爪内肌的解剖和神经支配情况,与人手内肌的解剖相比是否相似。其次,探究神经损伤前后大鼠前爪内肌的行为学变化,与肱二头肌相比,两者在形态学上的变化。方法:1.使用40只雄性成年SD大鼠,对其左右前爪,通过显微外科解剖的方法分别解剖出大鼠正中神经与尺神经对前爪内肌的神经支配情况。2.以大鼠腕部钩骨尖端为起点,分别测量正中神经与尺神经发出肌支距此点的距离,比较左右前爪内肌在湿重、肌肉长度、发出肌支距离的差异。3.将20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术后4、8、12周3组实验组,每组5只。实验组造模:分别将支配大鼠前爪内肌和肱二头肌的神经在入肌点0.5cm处横断,使两者处于失神经状态。造模前后采集大鼠前爪爪印,对比失神经前后爪印形态变化。在失神经后的不同时间点进行取材,通过制作石蜡和冰冻切片,分别行HE和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比较肌纤维截面积维持率和不同类型肌纤维比率的变化。结果:1.大鼠前爪内肌中,正中神经支配第1-3蚓状肌,尺神经浅支支配第4蚓状肌。尺神经深支支配骨间肌,其中第1-2骨间肌由尺神经与正中神经共同支配。2.大鼠左右前爪蚓状肌和骨间肌在解剖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前爪内肌的神经支配模式一致。3.通过对失神经支配前后大鼠前爪的爪印形态学分析,发现大鼠前爪在长度系数、外展系数、第三指外展系数及步长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外展系数明显减小,而失神经前后大鼠前爪站立系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失神经支配1个月后,大鼠前爪骨间肌和肱二头肌在肌纤维截面积维持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失神经支配2个月、3个月后,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失神经支配1个月后,大鼠前爪蚓状肌和肱二头肌肌纤维截面积维持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随失神经时间的延长,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蚓状肌与骨间肌肌纤维的截面积维持率在失神经后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大鼠前爪内肌和肱二头肌均以快肌纤维为主。同肌肉中,蚓状肌的Ⅰ、ⅡA、ⅡB型肌纤维比率在对照组与失神经3个月组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A型比率在失神经1个月与3个月组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肱二头肌中Ⅰ、ⅡA、ⅡB型纤维比率在对照组与失神经3个月组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B型比率在对照组与神经2个月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间肌中Ⅰ、ⅡA型纤维比率在对照组和失神经3个月组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A型纤维在对照组和失神经2、3个月组中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肌肉中,在对照组和失神经1个月组中,蚓状肌与肱二头肌ⅡA、ⅡB型纤维比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纤维比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失神经2个月和失神经3个月组中,蚓状肌与肱二头肌Ⅰ、ⅡA、ⅡB型纤维比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鼠前爪内肌的解剖和神经支配稳定,左右前爪解剖无明显差异,与人的手内肌的解剖和神经支配模式相似。2.大鼠前爪爪印的形态变化可作为前爪内肌功能评估的参考。3.失神经支配后,大鼠前爪内肌比肱二头肌萎缩快。不同肌纤维类型对神经损伤刺激的反应不同,两者形态学变化具有明显差异。4.大鼠前爪内肌可作为研究失神经手内肌易萎缩的适宜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