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滨水区承载着众多城市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并在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山地城市滨江景观作为城市滨水区景观的一种特定类型,展现出独特的动态特征,而由于对其动态特征的应对不足也使得其现状设计对策暴露出诸多问题。针对山地城市滨江景观动态特征的总结提炼以及设计对策的研究,能够使山地城市滨江景观更好的凸显特色、与城市紧密融合、增加其场所活力及生态格局稳定。目前关于城市滨水区的研究理论丰厚全面,角度、学科及内容多样,但针对山地城市滨江景观具体设计方法指导的研究却相对较为缺乏。研究选题源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地城市滨江消涨带空间景观适应性与优化研究——以重庆主城区为例》(项目编号:51278505),遵循“研究基础——对象剖析——设计方法探索及实证研究——结论总结”的技术路线,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大量阅读、国内优秀实践案例的考察以及以重庆主城区滨江区为代表的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的深入调研,能够有效提升与完善研究体系的针对性,并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这部分内容在第一章予以阐述。研究首先对城市滨水区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和部分国内优秀实践案例的实地考察,总结出城市滨水区国内外发展历程的差异性,并对城市滨水区的范围界定、构成与分类、普适性特征等基本性质予以概括,同时对各类国内外优秀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实践进行提炼,总结其可借鉴的经验。这部分内容在第二章予以阐述。其次,研究通过深入的实地踏勘与调研,对山地城市滨江景观所特有的动态特征进行提取,包括公共空间职能动态、季节性景观动态、游览视角动态及活动功能动态四个方面。进而以此为立足点对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的建设现状进行审视与剖析,总结出其由于对动态特征应对不足而导致的滨江建设缺乏公共空间职能考量、季节性景观丧失、滨江活动单一无趣等问题。这部分内容在第三章予以阐述。而后,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概括,确定山地城市滨江景观动态特征的设计应对层面及具体内容,进而通过双向、立体化的动态应对系统构建,以及凸显动态体验的空间设计手段两方面内容,从系统与局部两个层面出发,对山地城市滨江景观动态特征进行全面有效的设计应对。这部分内容在第四章予以阐述。最后,通过“重庆金海湾公园设计”实践,从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的动态特征、动态应对系统构建及动态应对空间设计三方面出发,对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的设计对策予以论证。这部分内容在第五章予以阐述。文章的研究成果包括总结关于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归纳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独特的动态特征及现状不足、初步建立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的设计对策,而研究在实践经验、普适性及深度方面仍有不足可继续加强。这部分内容在第六章予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