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比对分析2003年至2007年本研究组拍摄的5217张野象照片和26小时的录像数据,依据亚洲象的形态学特征,对西双版纳勐养保护区野象谷景区野生亚洲象群体进行了细致的个体识别,并应用MYSQL和PHP语言建立了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个体识别数据库;该数据库以Web页面的形式反映了所有的识别信息,便于查询和更新。经识别发现野象谷景区活动的象群为49头个体,由9头独象和8个家庭(族)群组成。研究发现这8个家族群可以分为2个氏族,氏族之间不存在合群现象。依据1992年Sukumar的年龄划分标准,该群体的年龄组成为:24头成体,12头亚成体,7头少年个体和4头幼体;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该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5:2,因此我们认为该种群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具有一定的增长潜力。
从2003年起,象群在野象谷地区的活动次数和活动的累计头次数呈明显的增长趋势,特别是在2007年达到高峰;全年的活动高峰期从原来的6个月延长到8个月,主要原因是野象谷景区管理部门在该地区投放食盐,投喂大量的甘蔗、香蕉、玉米等食物。本文对景区的投喂活动进行了评价,并阐述了可能导致的不良影响,如加重野象对本地区植被的破坏、导致野象大量的集群活动、改变其行为模式、加剧人象冲突等。
本研究就景区管理以及环境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景区的改造工程应当更多的考虑安全因素和对景区自然环境的保护,加强对景区环境保护的法规监督和制约;对于景区的环教宣传工作应更注重于景区底层的工作人员,提升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杜绝常驻景区工作人员毁坏环境的行为;进一步将环境教育宣传带进景区附近的村寨,减少设置捕猎陷阱、偷猎盗猎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