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Indirect Vs.Americans?direct Interaction and Discourse Organization Styles-a Contrastive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xfly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作者以对交际风格的实证和个案研究为基础,参考了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对言语行为研究及对语篇组织结构风格的跨文化分析的成果,提出了语用相对论和语用多样化的概念来代替社会语言学相对论和多样化的概念;并用语用相对论和语用多样化的概念作为指导原则,对中美文化的交际和语篇风格进行比较分析。语用相对论指的是由于每一个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价值观系统,每一个文化自然会有自己的独特的制约语言使用的语用规范的现象。规范因文化而异的现象会导致语言使用方面的众多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会导致交际失误,因为当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时,他们倾向于按照他们自己的规范来判断和评价彼此的行为。这种现象就是语用多样化概念所包含的内容。
  以语用相对论和语用多样化的原则为指导,本文认为中美文化的交际和语篇规范存在差异。为了证明的假设,从口语交际和语篇组织结构两个视角来比较中美文化的交际风格,这两个视角不仅与信息交流有关,而且与交际中的社会关系的处理有关。本文指出,间接式与直接式风格在中美文化中分别占有主导地位,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口语的交往方面,而且也体现在笔语的语篇组织结构方面。这种相同或一致性表明,中美之间在交际风格方面的差异绝不是偶然现象。这是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日常交际,甚至在学术写作中系统的和一贯的做法。本文的分析和探讨证实了的假设:中国文化中的交际与语篇组织结构对间接式风格更为侧重,而美国文化中的交际与语篇组织结构对直接式风格更为侧重。尽管几乎所有的文化在日常的交往与交际中都采用这两种风格,然而,侧重程度因文化而异。
  为了解释在交际和语篇组织结构风格方面的差异,提出了一个框架,把文化与语用的典型例子相结合并把文化作为一个理论的变数。把文化作为一个解释的变数从两个层面,即文化层面跨文化交际与个人层面跨文化交际,为交际和语篇组织结构风格方面的差异做出解释。
  在从口语交际视角比较中美文化的交际风格时,分析了请求与面子功夫策略。对比研究了中国人的间接与美国人的直接请求,中国人的含蓄的与美国人的直率的请求,以及在冲突的协商与解决过程中的中国人的间接面子功夫策略与美国人的直接面子功夫策略。指出中国人经常更愿意将他们的请求放在最后或在面子功夫和理由或原因之后提出,而美国人经常更愿意将他们的请求及早地或在开始的时候提出来,即使他们想为他们的请求提供理由或原因,他们也通常把理由或原因放在请求之后。
  在从语篇视角比较中美文化的交际风格时,分析了中国与美国大学生的作文、在中国召开的一届研讨会的论文摘要、以及一个美国学术期刊的英文摘要。对这些写作的分析进一步证明了的假设:中国人的英文写作更倾向于采用间接式或归纳的方法,而美国人的写作更倾向于采用直接式或演绎的方法。发现尽管这两种写作都采用了线式和螺旋式逻辑模式,中国人的英文写作更倾向于采用螺旋式逻辑模式,而英美人的写作更倾向于采用线式逻辑模式。
  为了分析和解释两国文化的交际与语篇组织结构风格的差异,提供了一个框架。把文化作为一个解释变数,尤其选择了在文化层面交际中的个人主义取向与群体取向的因素,以及在个人层面交际中的独立型与相互依赖型自我建构类型的因素。在像中国这样的群体取向的强交际环境文化中,意义是蕴涵的,强调的是间接、含蓄、保守的陈述及较多的非语言交际语码。在像美国这样的个人主义取向的弱交际环境文化中,信息是明白清楚地被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人们则在这些信息中寻找别人行为的意义。
  对于强调独立型自我建构类型的美国个人来说,重要的任务是成为独一无二的人,为个人的目标奋斗,表达自己,并且直截了当。对于强调相互依赖型自我建构类型的中国个人来说,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和谐的关系,与圈内人保持和谐,表现恰当得体,促进圈内人的目标实现,保持适当的位置,说话含蓄以及读懂别人的心理活动。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中国人的间接式与美国人的直接式交际和语篇组织结构风格与两国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中的自我的概念是一致的。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和语篇组织结构风格与表现的差异要归结于东方与西方的自我的概念与东西方文化中自我表现的差异。在孔子的或中国的“自我”的含义中,人是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而不是孤立的自我。为建立和谐的关系,谦恭和适应别人的态度被认为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机制。这就必然导致了交际中的间接式风格。而对以独立的自我为取向的美国人来说,自我表现就自然地成为理想,而对自我表现的抑制则成为最大的问题。口语表达与写作被看作是自我表现,也是独立和平等的表现。
  在口语表达与写作方面没有全世界通用的规范。由Grice、Leech等一些西方的学者提出的原则大体上是以西方的言辞表达的交往或言辞表达的意义为基础的。中国文化情境中的交际,规范是独特的,也正是这些因文化不同而特有的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说话和写作的方式。
其他文献
赫伯特?阿普特克(Herbert Aptheker)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强调历史研究为现实斗争服务,服务于现实是他的历史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鉴于阿普特克在二十世纪美国非裔文学中的地位,本论文选取其代表作《美国黑奴的起义》,《美国人民史(第一卷)殖民地时期》和《美国内战》,以此窥探出阿普特克的写作伦理。对于阿普特克作品的分析和对比,不仅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作家的创作意图和实际成就,
学位
索尔?贝娄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坛一位十分重要的犹太裔作家。他的一生获得了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在内的诸多奖项。他的作品一方面充满着极大的人文关怀,同时作为一名犹太人,他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受到犹太传统文化的影响。然而他的一部分作品特别是中短篇小说却很少被研究,本文将文学伦理学和犹太文化相结合,分析贝娄中短篇小说中蕴含着的深刻的犹太伦理,希望对相对薄弱的贝娄中短篇小说研究做出一些贡献,拓展贝娄小说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中外高校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密切。高校也日益成为多元文化碰撞的重要场所。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当今大学生的重要课题,这关系到庞大数量的留学生以及访问学者是否能顺利的在国外学习和生活。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利用作者赴美半年的访学经历,对中国在美国西俄勒冈大学的36名访问学者和84名留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进行了研究并且探讨影响他们跨文化能力的原因并提出意见。  在
学位
英语是一门词汇形态变化极其丰富的语言,通常一个词缀的增减就可以改变单词的词性或词义。在众多词缀中,-er和-ee因其常见性为人熟知,它们的派生词常常成对出现,如employer和employee,payer和payee等,因此常被视为反义词缀。很多中外学者从形态特征、句法结构、语义指向等角度,对它们进行了大量的探析。但多数研究者没有对-er和-ee进行对比,而且对词汇内部形义互动的研究比较鲜见。G
学位
杭州的城市之美自古就有记载。改革开放后,杭州市政府先后提出“天堂硅谷”、“爱情之都”、“中国茶都”、“品质之城”等杭州城市身份名片。近年来,杭州市政府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把杭州打造成为一个文化韵味浓郁的“书香城市”。作为G20峰会和2022年第19届亚运会的主办城市,杭州这座城市的知名度正在不断提升,被誉为“人间天堂”的杭州正在以强劲的经济实力与活力,朝着国际化的“书香之城”迈进。在这种社会
学位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它文字内涵丰富,典故琳琅,不仅是一部儿童启蒙书籍,也是众多西方学者开始接触中国的起点。通过翻译《三字经》,西方学者将中国的历史、思想、文化翻译传播到西方国家,让更多西方国家的人了解这个在他们看来神秘的东方国度。自19世纪以来,陆续出现了不少英译本。1989年《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儿童道德教育丛书之一,之后更是掀起了一股《三字经》的翻译热潮。  本论文从跨文
学位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现象尚未被系统地讨论过,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学术领域对此研究的匮乏,二是文学翻译的边缘地位.本文通过分析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主客观原因,指出文化误读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词汇、文化空缺和文学翻译者的主观性对文化误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对文化误读的研究是为了使文学翻译工作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尽可能避免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  文化差异对翻译有重大影响,大多数有关问题都
学位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之一《牡丹亭》是中国著名古典戏曲的传世之作,它的情节、主题和语言都影响极大。问世四百年来在中国的舞台上久演不衰,震撼了多少青年女子的心灵,她们都为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命运洒下了一掬掬同情之泪。广陵(桂林)女子冯小青在忧郁而死之际,留下绝句一首:“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如此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应向世界推广。  根据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将
学位
作为中国最杰出、最有影响的翻译家之一,一个世纪以来,严复被人们广泛研究。但是,长期以来,大部分严复著作的研究局限于传统的翻译理论。传统翻译理论强调的是译文对原文的绝对忠实。这种理论导致了一些对严复翻译的偏见和不公正评价。  翻译研究学派把社会文化中各种因素放入翻译中进行考察,这样极大地扩展了翻译这门学科的视野和领域。勒菲佛尔是翻译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学说在翻译领域产生了持久重要的影响。基于勒菲
学位
本文主要从认知和语用的角度出发,利用理论分析、问卷调查和语料库统计分析的方法,对间接言语行为的产出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介绍并论证关联—顺应这一新的模式对间接言语行为这一语言现象的阐释力。  在言语行为理论研究中,间接言语行为的阐释一直是个热点,也是个难点。传统的理论,如间接话语理论、会话含义理论和面子理论在解释间接言语行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近年来认知科学的发展,更为话语研究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