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作者以对交际风格的实证和个案研究为基础,参考了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对言语行为研究及对语篇组织结构风格的跨文化分析的成果,提出了语用相对论和语用多样化的概念来代替社会语言学相对论和多样化的概念;并用语用相对论和语用多样化的概念作为指导原则,对中美文化的交际和语篇风格进行比较分析。语用相对论指的是由于每一个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价值观系统,每一个文化自然会有自己的独特的制约语言使用的语用规范的现象。规范因文化而异的现象会导致语言使用方面的众多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会导致交际失误,因为当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时,他们倾向于按照他们自己的规范来判断和评价彼此的行为。这种现象就是语用多样化概念所包含的内容。
以语用相对论和语用多样化的原则为指导,本文认为中美文化的交际和语篇规范存在差异。为了证明的假设,从口语交际和语篇组织结构两个视角来比较中美文化的交际风格,这两个视角不仅与信息交流有关,而且与交际中的社会关系的处理有关。本文指出,间接式与直接式风格在中美文化中分别占有主导地位,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口语的交往方面,而且也体现在笔语的语篇组织结构方面。这种相同或一致性表明,中美之间在交际风格方面的差异绝不是偶然现象。这是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日常交际,甚至在学术写作中系统的和一贯的做法。本文的分析和探讨证实了的假设:中国文化中的交际与语篇组织结构对间接式风格更为侧重,而美国文化中的交际与语篇组织结构对直接式风格更为侧重。尽管几乎所有的文化在日常的交往与交际中都采用这两种风格,然而,侧重程度因文化而异。
为了解释在交际和语篇组织结构风格方面的差异,提出了一个框架,把文化与语用的典型例子相结合并把文化作为一个理论的变数。把文化作为一个解释的变数从两个层面,即文化层面跨文化交际与个人层面跨文化交际,为交际和语篇组织结构风格方面的差异做出解释。
在从口语交际视角比较中美文化的交际风格时,分析了请求与面子功夫策略。对比研究了中国人的间接与美国人的直接请求,中国人的含蓄的与美国人的直率的请求,以及在冲突的协商与解决过程中的中国人的间接面子功夫策略与美国人的直接面子功夫策略。指出中国人经常更愿意将他们的请求放在最后或在面子功夫和理由或原因之后提出,而美国人经常更愿意将他们的请求及早地或在开始的时候提出来,即使他们想为他们的请求提供理由或原因,他们也通常把理由或原因放在请求之后。
在从语篇视角比较中美文化的交际风格时,分析了中国与美国大学生的作文、在中国召开的一届研讨会的论文摘要、以及一个美国学术期刊的英文摘要。对这些写作的分析进一步证明了的假设:中国人的英文写作更倾向于采用间接式或归纳的方法,而美国人的写作更倾向于采用直接式或演绎的方法。发现尽管这两种写作都采用了线式和螺旋式逻辑模式,中国人的英文写作更倾向于采用螺旋式逻辑模式,而英美人的写作更倾向于采用线式逻辑模式。
为了分析和解释两国文化的交际与语篇组织结构风格的差异,提供了一个框架。把文化作为一个解释变数,尤其选择了在文化层面交际中的个人主义取向与群体取向的因素,以及在个人层面交际中的独立型与相互依赖型自我建构类型的因素。在像中国这样的群体取向的强交际环境文化中,意义是蕴涵的,强调的是间接、含蓄、保守的陈述及较多的非语言交际语码。在像美国这样的个人主义取向的弱交际环境文化中,信息是明白清楚地被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人们则在这些信息中寻找别人行为的意义。
对于强调独立型自我建构类型的美国个人来说,重要的任务是成为独一无二的人,为个人的目标奋斗,表达自己,并且直截了当。对于强调相互依赖型自我建构类型的中国个人来说,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和谐的关系,与圈内人保持和谐,表现恰当得体,促进圈内人的目标实现,保持适当的位置,说话含蓄以及读懂别人的心理活动。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中国人的间接式与美国人的直接式交际和语篇组织结构风格与两国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中的自我的概念是一致的。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和语篇组织结构风格与表现的差异要归结于东方与西方的自我的概念与东西方文化中自我表现的差异。在孔子的或中国的“自我”的含义中,人是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而不是孤立的自我。为建立和谐的关系,谦恭和适应别人的态度被认为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机制。这就必然导致了交际中的间接式风格。而对以独立的自我为取向的美国人来说,自我表现就自然地成为理想,而对自我表现的抑制则成为最大的问题。口语表达与写作被看作是自我表现,也是独立和平等的表现。
在口语表达与写作方面没有全世界通用的规范。由Grice、Leech等一些西方的学者提出的原则大体上是以西方的言辞表达的交往或言辞表达的意义为基础的。中国文化情境中的交际,规范是独特的,也正是这些因文化不同而特有的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说话和写作的方式。
以语用相对论和语用多样化的原则为指导,本文认为中美文化的交际和语篇规范存在差异。为了证明的假设,从口语交际和语篇组织结构两个视角来比较中美文化的交际风格,这两个视角不仅与信息交流有关,而且与交际中的社会关系的处理有关。本文指出,间接式与直接式风格在中美文化中分别占有主导地位,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口语的交往方面,而且也体现在笔语的语篇组织结构方面。这种相同或一致性表明,中美之间在交际风格方面的差异绝不是偶然现象。这是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日常交际,甚至在学术写作中系统的和一贯的做法。本文的分析和探讨证实了的假设:中国文化中的交际与语篇组织结构对间接式风格更为侧重,而美国文化中的交际与语篇组织结构对直接式风格更为侧重。尽管几乎所有的文化在日常的交往与交际中都采用这两种风格,然而,侧重程度因文化而异。
为了解释在交际和语篇组织结构风格方面的差异,提出了一个框架,把文化与语用的典型例子相结合并把文化作为一个理论的变数。把文化作为一个解释的变数从两个层面,即文化层面跨文化交际与个人层面跨文化交际,为交际和语篇组织结构风格方面的差异做出解释。
在从口语交际视角比较中美文化的交际风格时,分析了请求与面子功夫策略。对比研究了中国人的间接与美国人的直接请求,中国人的含蓄的与美国人的直率的请求,以及在冲突的协商与解决过程中的中国人的间接面子功夫策略与美国人的直接面子功夫策略。指出中国人经常更愿意将他们的请求放在最后或在面子功夫和理由或原因之后提出,而美国人经常更愿意将他们的请求及早地或在开始的时候提出来,即使他们想为他们的请求提供理由或原因,他们也通常把理由或原因放在请求之后。
在从语篇视角比较中美文化的交际风格时,分析了中国与美国大学生的作文、在中国召开的一届研讨会的论文摘要、以及一个美国学术期刊的英文摘要。对这些写作的分析进一步证明了的假设:中国人的英文写作更倾向于采用间接式或归纳的方法,而美国人的写作更倾向于采用直接式或演绎的方法。发现尽管这两种写作都采用了线式和螺旋式逻辑模式,中国人的英文写作更倾向于采用螺旋式逻辑模式,而英美人的写作更倾向于采用线式逻辑模式。
为了分析和解释两国文化的交际与语篇组织结构风格的差异,提供了一个框架。把文化作为一个解释变数,尤其选择了在文化层面交际中的个人主义取向与群体取向的因素,以及在个人层面交际中的独立型与相互依赖型自我建构类型的因素。在像中国这样的群体取向的强交际环境文化中,意义是蕴涵的,强调的是间接、含蓄、保守的陈述及较多的非语言交际语码。在像美国这样的个人主义取向的弱交际环境文化中,信息是明白清楚地被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人们则在这些信息中寻找别人行为的意义。
对于强调独立型自我建构类型的美国个人来说,重要的任务是成为独一无二的人,为个人的目标奋斗,表达自己,并且直截了当。对于强调相互依赖型自我建构类型的中国个人来说,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和谐的关系,与圈内人保持和谐,表现恰当得体,促进圈内人的目标实现,保持适当的位置,说话含蓄以及读懂别人的心理活动。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中国人的间接式与美国人的直接式交际和语篇组织结构风格与两国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中的自我的概念是一致的。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和语篇组织结构风格与表现的差异要归结于东方与西方的自我的概念与东西方文化中自我表现的差异。在孔子的或中国的“自我”的含义中,人是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而不是孤立的自我。为建立和谐的关系,谦恭和适应别人的态度被认为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机制。这就必然导致了交际中的间接式风格。而对以独立的自我为取向的美国人来说,自我表现就自然地成为理想,而对自我表现的抑制则成为最大的问题。口语表达与写作被看作是自我表现,也是独立和平等的表现。
在口语表达与写作方面没有全世界通用的规范。由Grice、Leech等一些西方的学者提出的原则大体上是以西方的言辞表达的交往或言辞表达的意义为基础的。中国文化情境中的交际,规范是独特的,也正是这些因文化不同而特有的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说话和写作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