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下铁道》荣膺201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2017普利策奖,成功占领受尽各界赞誉的后现代优秀小说之席。目前鲜有中国学者研究这本小说,因而我的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术界对这本小说的认识。美籍非裔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创造了多层次的叙事空间,将奴隶叙事、游记、神话等文体融为一体。不同层次的叙事空间相互交叠,黑人身份的主题在交叠中不断发展和深化。首先,作者怀特黑德用科拉的逃亡勾勒出一个奴隶制下的叙事空间,将科拉到达的每一个州作为呈现黑人历史片段的舞台,将其他人物作为证实历史的目击者。也就是说,作者将历史空间化,每段历史同时上演。笔者借用米歇尔·福柯、加百列·佐伦和约瑟夫·弗兰克的“共时”和“并置”等概念阐释小说空间形式的意义。由此得出,黑人是一个承受着破碎和扭曲历史的民族。但碎片比历史更真实,每一块碎片都在诉说着黑人不为人知的身份。再者,小说中的女主角科拉在逃亡中亲身体验她种族遭受的种种厄运。她的私人空间在此过程中不断变化,她的身份意识也随之改变。笔者应用卫斯理·科特的私人空间理论分析科拉的身体和心理。她的私人空间备受摧残——无论是被鞭笞,被强奸还是被体检,她仅存的私人空间都被无情地侵占了。然而她永不言弃,不断追寻着自由和平等。她代表了黑人的另外一种身份。最后,小说中的图书馆和地下铁道的空间意象反复出现。受加斯顿·巴舍拉尔《空间诗学》的启迪,笔者探寻这两个空间意象的内涵。象征知识的图书馆启蒙和唤醒了奴隶,他们开始反抗。同时,图书馆提供了世界文明的结晶,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黑人的身份认知。地下铁道,即黑奴逃亡的站点,在小说中幻化成为真正的铁路。然而,它比真实站点更冷酷无情。由于奴隶贩子穷追不舍,政治环境极其不稳定,通过铁道成功逃脱的几率几乎为零。科拉眼看着同伴一个个死去,帮助她的人也一个个牺牲。最后,只有她凭借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毅力存活下来。黑人在未知的黑暗中寻找自由和自我,因此地下铁道象征自强不息。这三个层次的空间叙事见证了黑人身份意识的进步和演变。黑人长久以来,困苦连连,但总有人坚持不懈地追求正义。更为重要的是,黑人通过自我提升和自强不息不断摸索出新的身份。目前,只有身份认同和新的黑人身份才能使其在保守的政治环境中取得主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