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设计发展的背景下展望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趋势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ku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季羡林在世纪之交撰文提出东西方文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21世纪是东方文化亦即中华文化世纪的论断。随着全球化经济、信息与传媒技术与科技的大繁荣,促进了地球村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城市空间渐趋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会逐步导致传统文明和地方文化主体性的淡化。面对文化趋同和传统文化日渐消失的危机,中国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雕塑领域出现了立足中华传统、尊重和保护地方文化、强调城市文脉的观念。   本文以孟建民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的营造巨细皆兼的整体性创造活动”和陈占祥的“城市设计是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的概念描述为立论依据,从城市设计对城市空间、城市环境和对事物细部要求等方面来探讨与城市雕塑的关系,并运用反观的视角论述两者内在的联系,得出城市设计对城市雕塑起着带动作用的结论。并通过对我国城市设计和城市雕塑几十年来的发展背景及发展动力作研究研究,辨识两者的关系,更加理性、更加深刻地探索和总结其发展规律,展望在城市设计发展背景下,城市雕塑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论文认为,城市雕塑在未来的发展应该立足于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哲学、思想等的系统研究,取其精华运用于当代的城市建设,并汲取西方城市雕塑的成功经验,打造出真正属于中华民族、适合现代化城市发展建设需要的雕塑事业。
其他文献
本文撷取20世纪初作为一个考察与研究的层面,主要研究了这一时期天津河北新区近代化的发展情况。首先分析了推动20世纪初天津河北新区近代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巡警制度、
20世纪下半叶,在技术产业,信息产业,材料开发取得突破的带动下,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了“地球村”的每个角落,全球竞技冲淡了地域特色,强化了融通的特点,建筑材料类同,建造技术互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城市住宅建设由停滞走向恢复,并迅速发展,缓解了当时住房极度紧缺的状况,并进行了各种探索。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住宅区公共空
民居是为了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独立的建筑体系,它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关。而近代民居作为一个有时间限制的民居概念
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地理、气候、人文等环境均不相同,建筑的本土化设计将是未来我国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方向。而本土化建筑的采光设计需要提供当地的光气候数据。以往的采光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长,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不断追求着精神生活的享受: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与家人朋友一起旅游,享
建筑设计作为创意产业的出现是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的共同结果。它为建筑创意人群带来了新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模式。新的工作和生活模式的要求产生新的场所。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升级,上海等大城市资源环境制约日益明显,粗放式的功能单一住区开发的矛盾日渐突出。同时,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居
住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四大基本生活要素之一,人一生中约有1/3的时间是在住宅中度过的。良好的住宅室内自然采光会令人心情愉快、情绪稳定,有利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而不佳的室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逐渐加速,但在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展开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城市空间混乱、风貌特色丧失、人性尺度缺乏等城市形态方面的问题。如何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