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进程和多媒体时代使西方对中国形象的建构变得更加多元与复杂:一方面继续固化或夸大西方世界由来已久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及在内政与外交上展示出的国家实力,西方不断调整并正视中国形象中的“新元素”。本文选取德国电视一台(ARD)2014-2016年的涉华报道146篇,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对选择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全面探究德国电视媒体中的中国经济形象、政治形象、文化形象和社会形象。这三年正值习近平主席的第一个任期,在这一时间节点上重新认识和客观评析新一届政府领导下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全方位地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了解“他我”眼中的“本我”形象。这可以使我们借用“他我”视角更好地感知和了解发展中的中国。如同研究所示,德国电视一台近3年146篇涉华报道聚焦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经济方面,中德经贸合作日趋深化,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德国在亚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德经贸关系进入“历史最好阶段”。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中国政府在新一轮五年计划中提出对经济增长的战略调整。对内提倡全民创业,降低银行利率,拉动消费;对外实施“一带一路”计划,试图将中国国内经济结构不平衡,产能过剩,过度牺牲环境等问题有效合理地转移到资源稀缺且潜力巨大的区域,以期能在区域竞争中联合东南亚、中亚等国向美国的区域霸主地位发起挑战。另外,“中国制造”形象提升,中国产品在德国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得到德国民众的认可。另一方面,中国大肆收购德国高科技企业,为中国制造注入科技与创新支持,这一收购狂潮被德国媒体认为有着“中国政府幕后的支持”,中国威胁论跃然纸上。政治方面,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的“政府形象”以及“领导人形象”有着明显提升,肯定了中国的反腐力度以及一系列内政改革。另一方面继续对中国民主、人权及军事状况进行主观批判,宣扬其欧洲中心论思想根源及当代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影响下的意识形态根源。外交方面,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的“联盟伙伴”:中俄之间产生了“最好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美之间则产生了既合作又冲突的“新型大国关系”;中日、中菲之间由于领土问题产生争端,中国正试图在“宣扬和平”与“武力震慑”中寻找平衡,并发展最有利于双边发展的新型邻国关系。在社会与文化方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形象”和“中国人形象”。其中对中国人的形象进行了个体及群体报道。德国电视一台十分关注中国文化和民生报道,虽然德国媒体一如既往遵循“4K”原则,即冲突,危机,战争与灾害,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报道越来越趋于正面。本文通过对德国电视一台(ARD)涉华报道的样本资料统计和分析,客观分析了德国电视媒体对中国事务的报道,为深入理解德国媒体视角下的中国形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文本。从跨文化互动视角来看,借助德国电视媒体这一外部视角,发现中国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社会等问题,分析及澄清由于核心价值标准差异造成的有意或无意的“误解误读”,加深本国民众对中国现存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了解西方对中国关注的领域、利益取向和兴趣所在,并由此确定当代西方人的中国观,提升“软实力”和国家对外公众形象,这也构成本论文的学术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