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5-FU对肝癌小鼠进行化疗后给予电针干预,以明确肝癌化疗小鼠自发性活动的昼夜节律特征及电针对其节律的影响,并研究电针对其节律中枢SCN及外周组织内Per1、Per2基因的影响。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35只C57BL/6J6-7周龄近交系雄性小鼠分成空白组、肝癌模型组、正常+电针组、5-FU化疗组和5-FU化疗+电针组,5个组,每组7只。(2)随后小鼠在自动光-暗控制(L:D为12:12,07:00-19:00为光期,19:00-次日07:00为暗置)条件下驯化10天后,将H22肝癌细胞株注射入小鼠肝脏内建立小鼠原位肝癌移植模型。(3)造模成功后对小鼠进行实验干预,模型+电针组给予电针干预,5-FU化疗组给予5-FU腹腔注射,5-FU化疗+电针组给予5-FU腹腔注射给药后立即开始电针干预。电针方法:选取动物“肝俞穴”和“至阳穴”进行针刺。电针设置:2/15Hz,0.5mA,每次15min,每天1次,共电针7次。非电针组在同时间用同方法捆绑以平衡捆绑刺激的影响。在动物第7次电针后2h将其处死,摘取各组动物的SCN及外周组织保存待用。(4)导出造模前后、干预前后动物生物节律数据进行行为学分析,并采用RT-PCR法对化疗和电针后各组动物SCN及外周Per1、Per2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造模前,各组动物自发性活动昼夜节律的起始时间、周期、振幅和峰相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自发性活动与昼夜节律具有明显相似性。(2)造模后,模型组动物起始活动时间及周期改变,振幅下降,相位滞后,造模前后振幅差值和相位移动值与空白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化疗后,化疗组动物振幅及相位治疗前后差值较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振幅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相位前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化疗前后起始活动时间和周期差值与空白组、模型组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电针后,化疗小鼠振幅及相位治疗前后差值较空白组比较,其差异均由统计学意义(P﹤0.05),与化疗组比较振幅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化疗组比较,相位延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电针前后化疗小鼠起始活动时间和周期差值与空白组、化疗组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造模后,各组动物SCN及外周组织内Per1、Per2基因表达较空白组明显上调(P<0.05)。实验干预后,各组动物SCN及外周组织内生物钟基因Per1、Per2的表达较模型组均有所下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后,化疗小鼠SCN及外周组织内生物钟基因Per1、Per2的表达与化疗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小鼠建立肝癌模型后,其自发性活动昼夜节律具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振幅降低、总活动度减少、相位滞后,而起始时间及周期无明显改变。(2)化疗对肝癌小鼠生物节律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振幅下降,相位前移,而起始活动时间及周期无明显改变。(3)电针对化疗小鼠的生物节律有一定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使降低的振幅上升,而起始时间及周期无明显改变。(4)化疗和电针能下调肝癌小鼠SCN及外周组织内Per1、Per2基因的表达,但电针却对化疗后小鼠SCN及外周组织内Per1、Per2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作用。电针对化疗小鼠紊乱的生物节律的调节的作用机制可能需要继续从其他生物钟基因及蛋白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