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根据穴位敏化理论探查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位于胸背部相关神经节段的痛敏分布,采用针刺方式刺激其同神经节段上敏化区与非敏化区腧穴,通过对比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初步探究适宜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针刺方法,为临床针灸取穴提供新的参考思路。方法:按照纳排标准选择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1)常规针刺组(对照组)、(2)敏化区结合非敏针刺组(试验组1)、(3)敏化区针刺组(试验组2)、(4)非敏针刺组(试验组3),每组各30例。首先探查出心脏所属神经节段及临近节段的胸背部所有敏化区,应用von frey电子测痛仪分别测定其疼痛阈值,共测量3次,取平均值。对照组选择内关穴、阴郄穴、膻中穴、郄门穴;试验组1取阴郄、通里、神门以及疼痛区痛域最低点针刺;试验组2选择相关神经节段内疼痛区痛域最低点针刺;试验组3取同神经节段前臂的阴郄、通里、神门3穴,以上三组均采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的轻刺激手法,一周针刺3次,每次得气后留针30分钟,共治疗3周。记录治疗前后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中医症状积分评分、测痛阈值、心电图指标,并统计分析相关数据。结果:1.12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胸背部共出现256处敏化点/区,压痛点出现1-2处较多;分布频率:左胸部>右侧胸部>胸骨柄>左侧背部>右侧背部;多处于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循行路线上。2.四组患者针刺治疗后痛阈值较前均有提升(P<0.05),试验组1阈值较其他三组升高更显著(P<0.05),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2痛阈值较试验组3升高更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3.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不同组别间西雅图量表评分进行比较,在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识程度维度的组间比较,均为P<0.01;再进行组间的两两比较,结果均有试验组1各维度的分值与其余三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说明试验组1在各维度评分均好于其余三组;试验组2在改善躯体活动与疾病认识程度方面与试验组3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说明试验组2在躯体受限度、疾病认知度中好于试验组3。4.中医证候:患者治疗前后比较,试验组1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3.33%,试验组2总有效率43.33%,试验组3总有效率43.33%,四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试验组1总有效率高于其他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心电图疗效:采用多组间秩和检验并两两比较,试验组1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试验组2总有效率50%,试验组3总有效率43.33%,试验组1总有效率高于其他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敏化现象多发生在同节段或临近脊神经节段支配的体表范围,根据病情差异出现敏化的易化扩散呈不同范围形状分布。2.四种针刺方式治疗稳定性心绞痛均有一定程度的疗效,同时分析结果表明:(1)胸背部联合上肢的综合针刺取穴较单一胸部或上肢取穴在改善患者中医症状、活动受限情况、心绞痛稳定与发作情况、体表疼痛阈值、心电图疗效方面效果更佳;(2)敏化穴位较非敏化穴位针刺在改善患者体表疼痛与活动受限方面效果更佳;(3)针刺穴位处方在临床治疗中尤为重要,穴位的敏化特性与腧穴配伍可提高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效果。因此在临床选穴时,可在综合的配伍取穴基础上加用相关痛敏穴位治疗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