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稃草(Diplachne fusca)属于禾本科一年生杂草,近年来在河北、江苏和上海等沿海地区部分田块发生严重。目前,针对双稃草的防除还缺乏更多的研究,生产上反映常用的氰氟草酯对其防效表现较差。为了在双稃草的科学防除和抗性治理方面提供理论参考,保障农业安全生产,本文研究了解除双稃草种子休眠的最佳方法,以及温度、光照、pH等环境因素对其种子萌发、出苗的影响,并调查了双稃草的结实特性;采用土壤喷雾法和茎叶喷雾法分别测定了 19种除草剂土壤处理对双稃草的防效和14种除草剂茎叶处理对不同时期双稃草的室内生测防效;通过整株剂量反应试验测定了双稃草对氰氟草酯的抗性水平,及抗氰氟草酯双稃草种群对其它3种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的交互抗性,并从分子水平探讨双稃草对氰氟草酯的抗性机制。详细结果如下: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水田层积10天、旱田层积20天和室温干储60天均能有效解除双稃草种子休眠,萌发率分别达到80.11%、92.51%和96.24%,低温干燥不利于其休眠的解除;赤霉素浸种和温水浸种都能不同程度地解除双稃草种子休眠,其中,500 mg/LGA3浸种48h的萌发率为97.74%,55℃水温浸种12h后萌发率达到100%。双稃草种子萌发的最适恒温条件为35℃,最适变温条件为35/20℃(L/D);24h全光照条件最有利于双稃草萌发,萌发率达75.77%,而黑暗条件下的萌发率仅有10.73%;双稃草能适应pH值4~10范围内的土壤条件,在此范围内的萌发率均为50%以上,但以pH为6~8时最有利于种子萌发;双稃草对水分胁迫敏感,随着水势从0下降至-0.6 MPa,双稃草萌发率从97.78%降至9.77%;对盐胁迫不敏感,浓度为160 mmol/L的NaCl处理中仍有44.79%的种子萌发。表土层的双稃草种子出苗率最高,为72.22%,播种深度达0.3cm及以上时不能出苗;50%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双稃草出苗率最高,为64.44%,当土壤含水量降至5%时则不能出苗。成熟期的双稃草平均株高为111.4cm,平均有效分蘖3.2个,平均穗长25.7cm,平均穗粒数826粒,平均千粒重0.3288g,理论结实量为2643粒/株。化学防除药剂筛选结果表明,9种除草剂土壤处理对双稃草的防除效果显著,其中二甲戊灵、仲丁灵、乙草胺、丙草胺、丁草胺、莎稗磷、乙氧氟草醚和噁嗪草酮在供试剂量下的株防效均可达到100%,双唑草腈供试剂量下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在95%以上和99%以上。在双稃草2叶期、4叶期和6叶期的茎叶处理试验中,噁唑酰草胺、氰氟草酯、氯氟吡啶酯和敌稗4种药剂的防效显著高于其余10种除草剂,其中80 ml/667m2(推荐剂量上限)的噁唑酰草胺对双稃草2叶期、4叶期和6叶期的株防效均达到100%;70 ml/667m2(推荐剂量上限)的氰氟草酯对双稃草2叶期、4叶期和6叶期的株防效分别为100%、85.09%和 27.96%,鲜重防效分别为 100%、96.64%和 81.13%;1500 ml/667m2(推荐剂量平均值)的敌稗对双稃草2叶期、4叶期和6叶期的株防效分别为100%、59.47%和77.78%,鲜重防效分别为100%、83.01%和94.97%;80ml/667m2(推荐剂量上限)的氯氟吡啶酯对双稃草2叶期、4叶期和6叶期的株防效分别为94.44%、88.21%和66.26%,鲜重防效分别为97.38%、96.94%和90.06%。表明2叶期是防除双稃草的最佳用药期,在此期间施用推荐剂量的噁唑酰草胺、氰氟草酯、氯氟吡啶酯或敌稗均能有效防除双稃草,而对于4~6叶期的双稃草,使用推荐剂量上限的噁唑酰草胺可有效防除。双稃草对氰氟草酯的抗药性研究结果表明,与双稃草XC种群相比,HH种群对氰氟草酯的抗性倍数达8.9倍。ACCase序列比对发现在2096位氨基酸的点突变(GGC至GCC),导致抗性种群发生Gly-2096-Ala突变。同时,具有Gly-2096-Ala突变的抗性双稃草种群(HH)对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噁唑酰草胺,环己二酮类除草剂烯禾啶和苯基吡唑啉类除草剂唑啉草酯均产生了交互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3.7、4.8和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