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构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V)DNA疫苗pcDNA3.1B-S1.3,并对构建疫苗的真核表达进行鉴定;模拟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自然感染途径进行滴鼻免疫接种小鼠,检测小鼠鼻内接种DNA疫苗后的基因组织定位、表达动力学及机体产生的特异的系统和粘膜免疫反应;通过对滴鼻免疫分别与皮肤划痕免疫、肌注免疫进行疗效比较性研究,进而探讨滴鼻免疫是否存在优势;通过分析DNA疫苗与小鼠染色体整合的可能性及小鼠的迟发性超敏反应,对pcDNA3.1B-S1.3滴鼻免疫后的安全性作初步评价。为寻找肾综合征出血热新的更有效更安全的预防方法作前期准备,并为探索DNA疫苗的新的免疫途径提供重要信息。 方法:1、采用PCR法从PJSA1175-S质粒扩增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S基因片段后装入PcDNA3.1B(-)载体,对构建的疫苗进行测序鉴定,转染COS-7细胞,以免疫印迹进行真核表达的鉴定,并以此候选DNA疫苗滴鼻免疫BALB/c小鼠,在不同时间、不同部位取其组织抽提基因组DNA和组织总RNA,用PCR及RT-PCR检测质粒的分布和表达动力学。2、重组DNA疫苗滴鼻免疫小鼠后,用ELISA法检测各小鼠血清及粪便中的特异性抗体;同时,无菌取小鼠脾细胞,用灭活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作为抗原刺激,MTT法测定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4+、CD8+T细胞的百分率。3、以pcDNA3.1B-S1.3进行肌肉注射及滴鼻免疫小鼠,采用ELISA、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等方法检测其诱导的系统和粘膜免疫反应的差异。4、采用不同剂量的DNA疫苗分别进行皮肤划痕及滴鼻免疫小鼠,以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及粪便中特异性抗体的变化情况。5、以pcDNA3.1B-S1.3滴鼻免疫小鼠后,在不同时间、不同部位取其组织抽提基因组DNA,用PCR检测DNA整合情况;并以灭活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作为测试抗原,以单纯Vero-E6细胞作阴性对照测试抗原,检测小鼠的迟发性超敏反应(DTH)。以此对滴鼻免疫pcDNA3.1B-S1.3DNA疫苗的安全性作初步的评价。 结果:1、构建了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DNA疫苗PcDNA3.1B-S1.3。免疫接种该疫苗第1天时在小鼠鼻咽、肺、肾、肝、脾、小肠等组织中均有质粒分布;第1周内上述组织中均可检测到特异mRNA,第2周起小肠、肝及肾中特异mRNA消失。2、滴鼻免疫小鼠血清IgG及粪便IgA明显增高(P<0.01),且IgA增幅较大;实验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明显,刺激指数(SI)显著增加(P<0.05);免疫后CD4+、CD8+T细胞均增加(P<0.01),而CD4+/CD8+T细胞比值无显著变化(P>0.05)。3、滴鼻组粪IgA滴度明显高于肌注组(P<0.05);而肌注组血IgG滴度均值虽高于滴鼻组,但两者统计上无显著意义(P>0.05);滴鼻组及肌注组小鼠脾细胞分别经ConA刺激后,其刺激指数作统计分析,结果无显著性差别(P>0.05);肌注组与滴鼻组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力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均无无显著性差异(P>0.05)。4、在相对较大免疫剂量时(≥50μg),滴鼻途径虽在诱导体液免疫上与皮肤划痕相当,但对粘膜免疫的诱导作用明显优于皮肤划痕。5、构建的疫苗滴鼻免疫小鼠后在小鼠体内无染色体的整合,但存在一定的DTH反应。 结论:1、成功构建了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DNA疫苗pcDNA3.1B-S1.3,DNA疫苗滴鼻免疫后在小鼠体内得到广泛的分布及表达;2、DNA疫苗滴鼻免疫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的系统免疫和较强的粘膜免疫应答;3、滴鼻免疫对特异的粘膜免疫激发作用明显优于肌肉注射,在系统及粘膜免疫上均优于皮肤划痕途径,疫苗的滴鼻免疫途径较其它途径有着明显的优势;4、通过染色体整合及DTH分析,未发现有整合到宿主基因组的直接证据,只存在轻微的DTH反应,初步证明pcDNA3.1B-S1.3滴鼻免疫是安全的;5、以pcDNA3.1B-S13作为DNA疫苗在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上有潜在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