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曾教育过弟子,“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而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在当下这个高科技、高信息、高效率的现代社会,口语交际成为了人们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交际形式,口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要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用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加强口语交际效果”,还要“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风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更是对学生的口语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面对社会现实和课程标准的双重需求,针对口语能力的训练愈加受到重视,正在成为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文课前演讲”就是口语能力训练的重要形式之一。“语文课前演讲”,是一种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语文课伊始的前几分钟内上讲台演讲、师生予以简评的学习活动。本论文以“高中语文课前演讲”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该活动“理论研究亟待加强、实践方式尚待完善、价值功能还需明确”这三个问题。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和案例法开展实施。论文共包括四章。论文的第一章界定语文课前演讲的概念,辩证说明其与一般意义上的“演讲”和“口语交际”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梳理分析国内外对“口才”、“演讲”“口语交际”等相关研究;呈现问卷调查结果,归纳高中语文课前演讲实施现状中的问题:学生被动参与为主,学情并未得到充分重视,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实际收效低于预期。论文的第二章,对课前演讲活动的理论依据——听说心理、人本主义、学习共同体和学习动机理论进行了回顾;同时,由其特征、要素出发,分别说明了上述理论对开展课前演讲活动的启示。第三章从学生、教师及学科课堂三个层面分别说明该活动的实践价值功能——学生层面,有助于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发展泛学科的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开拓文化视野、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动机、培养语感、丰富情感体验和发展健全人格;教师层面,有助于学情的全面把握、教学任务的实施和教学智慧的生成;学科、课堂层面,有助于落实语文独有的学科性质、创建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此外,本章还指出操作时应遵循“主体性、系统性、鼓励性、灵活性”原则,并做了具体阐述。论文的第四章,在本研究现场观察到的“高中语文课前演讲”实例以及对学理依据、价值功能等方面探讨的基础上,针对第一章中提到的实践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炼说明一定程度上适用于高中语文课前演讲的策略要件。本研究着眼于“高中语文课前演讲”现状,在对课前演讲环节的剖析中,概括论证有普适的实践价值的教学行为一般策略,旨在为新型课堂文化氛围与学习方式的形成提供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