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加强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他们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被形象的称为大学生“村官”。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具体内容,也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开辟了新渠道,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各地都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大学生“村官”相关管理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优化了村级干部队伍结构,推动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锻炼了大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各地在选聘机制、管理体制机制、文化建设、创业基金建设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其实施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中如:部分大学生“村官”思想扎根难、不少“村官”难以融入农村、人才的流失、被政府借调以及对女大学生“村官”存在歧视等,并逐渐成为“村官”计划发展的瓶颈。究其主要因为:部分大学生缺乏扎根奉献精神、“村官”面临的法律困境、相关配套管理机制不完善、农村具体工作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阻碍等。因此,研究如何构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长效机制就成为了当前的迫切需要。要在加强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村官”的录用、考核、保障、流动、创业管理机制,改善农村基层工作环境,营造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创新管理工作思路,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不断发展完善,推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长效机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