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作为基建大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是我国基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在很多地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这些交通网络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也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仅21世纪以来7级及以上的地震就发生过多起,包括汶川8.0级地震、玉树7.1级地震、雅安7.0级地震、九寨沟7.0级地震以及青海玛多7.4级地震等。这些地震对交通系统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作为基建大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是我国基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在很多地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这些交通网络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也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仅21世纪以来7级及以上的地震就发生过多起,包括汶川8.0级地震、玉树7.1级地震、雅安7.0级地震、九寨沟7.0级地震以及青海玛多7.4级地震等。这些地震对交通系统基础设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而这些破坏会造成交通系统使用功能的降低甚至完全丧失。但是在地震发生之后,交通系统又必须担负起灾区人员疏散、应急物资运输、救灾人员运送等重任。因此,交通网络的抗震地震安全一直是工程抗震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之一。但是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关注于交通网络单个元件的抗震性能,并没有从网络整体特别是网络整体震后通行能力的角度考虑其震后性能。本文基于交通网络的路网容量模型,对交通网络的震后性能评估方法和确定破坏交通元件修复次序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论述了路网容量模型、交通元件震害评估、交通网络抗震性能评估、交通元件修复次序等领域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建立路网容量模型的方法,分析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选择线性规划法建立了本文所用的路网容量双层规划模型。利用计算机编写了以图论、交通流分配等为基础的路网容量计算程序,并结合算例分析验证了程序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以路网容量双层规划模型为基础,将交通网络震后的通行能力定义为交通网络震后性能,建立了交通网络震后性能评估模型。对于交通元件用震后通行能力折减系数来计算其震后通行能力,对于交通网络用震后路网容量下降率作为指标来评估震后性能。以某区域包含道路、桥梁、隧道这三种交通元件的交通网络为例,对其不同种类的交通元件进行不同烈度下的震害评估。计算不同烈度下的交通网络震后路网容量下降率,对此交通网络在不同烈度下的震后性能进行评估。对震后恢复期的破损交通元件的修复次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交通元件修复之后对于路网容量的提升量为指标来确定交通元件的修复次序的方法。以某交通网络作为算例,确定其在不同烈度情况下的交通元件修复次序。以交通元件破坏后对路网容量的影响量为指标建立交通元件重要度评价模型,并结合实际交通网络进行了交通元件重要度排序,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2~3岁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与发育性语言障碍(DLD)的Gesell发育特征,为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3月,明确诊断为ASD(n=78)、DLD(n=80)的2~3岁儿童,通过Gesell婴幼儿发育量表对每个儿童进行发育水平测评,并对两组儿童五个能区发育水平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ASD、DLD儿童的Gesell发育特征。结果 1) AS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趋化因子配体5(CCL5)水平,探究CLL5与LDH患者疼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1年7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科住院并确诊为LDH的患者160名作为试验组,按照中医证型、椎间盘病理特点分型、疼痛程度的不同分不同的亚组。同时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间血清CCL5水平的差异;探究不同中医证型、不
本文在考虑核电结构大质量、大刚度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桩-土-核岛模型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和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对非基岩场地核电站桩基在考虑运动相互作用和惯性相互作用时的地震响应规律和破坏特征进行研究。具体开展和完成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并进行考虑群桩运动和惯性相互作用的大型振动台试验。设计了土-桩基础-核电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方案,完成试验模型制作;对试验中所采用的各类传感器
近三十年来,我国桥梁工程建设迅猛发展,一大批处于数十米、甚至超过百米的深水中的高墩大跨桥梁陆续建成。地震中,水域中的桥墩会受到地震动水压力的影响。因此,在桥梁的抗震设计验算中,需要将动水压力效应与其他地震作用效应叠加。《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C/TB02-01-2008)的动水压力计算公式主要针对水深15米以内的桥墩,是否适用于高墩桥梁,是否需要修改、如何修改,受到工程界的关注,也涌现了大量
双钢板混凝土剪力墙由外包钢板、混凝土和剪力连接件组成。两片钢板由剪力连接件连接,形成对混凝土的约束。同时,混凝土和剪力连接件也防止外包钢板过早屈曲。这种组合构件具有构造简单、安装方便、抗震性能优良等特点,特别适合对抗震韧性有较高要求的建筑。近年来,关于双钢板混凝土剪力墙的研究多集中在连接构造和面内受力性能上,对于其面外受力性能,特别是抗冲剪性能研究不足。为此,本文针对采用槽钢连接件的双钢板混凝土剪
场地效应是工程地震学、岩土地震工程学和地震学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对于近断层地震动模拟、地震动预测方程建立、地震灾区的震害评估、地震小区划、建筑物的选址及其抗震设防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利用日本KiK-net台网的强震动观测数据开展场地效应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将日本KiK-net地震台网中具有完整钻孔测试数据的646个台阵分别按照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
SMA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消能减震材料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一定应用,其良好的自复位特性,能在消耗能量的同时减少结构的残余变形。本文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能够描述SMA材料强化段力学行为的多段线性唯象本构模型,模型中实现了马氏体强化段加载路径和卸载路径的分离,提出了马氏体强化段加载路径的刚度计算方法,与其他学者提出的SMA模型相比,这种路径分离后的本构关系模型与SMA的实际力学行为更加接近。以一个
农村地区房屋建筑抗震能力相对于城镇较为薄弱,在历史大地震中破坏严重。我国疆域辽阔,气候条件多样,民族众多,不同地区农村房屋建筑受建筑习惯、地理环境以及经济因素等诸多条件影响在结构特点和建筑风格上往往存在一定差异,从而导致了不同地区房屋抗震能力的差别。因此,了解不同地区农村房屋建筑特点,研究各类农村房屋建筑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对于推进我国农村地区房屋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农村地区房屋建筑
砌体结构由于施工简便、建造和围护费用低廉、耐久性能优异、保温隔热性能佳、节能效果明显等优势在我国中小城市及村镇中被广泛应用。但是通过已有的震害资料以及工程应用,可以发现砌体结构也存在需迫切解决的问题。首先,传统的砌体墙因其自重大,抗拉能力差在地震作用下破坏。其次,大多数传统的砌体墙都是用粘土砖制成的。传统的粘土砖具有严重的能耗高,施工效率低,抗震性能差等缺点。最后,传统的砌体墙现场施工,施工效率低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和社会对防震减灾的需求从以往重视安全单一目标向建筑安全和建筑功能双保护转变。建筑抗震安全和震后功能的快速恢复称为建筑抗震韧性,国内外针对建筑抗震韧性开展了大量研究,覆盖了评估方法和韧性提升技术等环节。目前,我国已经编制了《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GB/T38591-2020,从修复费用、修复时间和人员伤亡三个维度评定建筑抗震韧性,建立了支撑抗震韧性评估的建筑构件易损性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