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西藏中部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分布的一系列陆相沉积盆地中记录了大量有关高原隆升、地貌演化和环境气候变迁的信息。然而,对这些盆地的地层和沉积学特征以及盆地演化过程仍旧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以伦坡拉盆地、班戈盆地、尼玛盆地和中仓盆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地质年代学和低温热年代学等方法开展研究,对盆地的地层与沉积及构造演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来自伦坡拉盆地沉凝灰岩的锆石U-Pb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中部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分布的一系列陆相沉积盆地中记录了大量有关高原隆升、地貌演化和环境气候变迁的信息。然而,对这些盆地的地层和沉积学特征以及盆地演化过程仍旧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以伦坡拉盆地、班戈盆地、尼玛盆地和中仓盆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地质年代学和低温热年代学等方法开展研究,对盆地的地层与沉积及构造演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来自伦坡拉盆地沉凝灰岩的锆石U-Pb最小峰值年龄,将丁青湖组的时代厘定为晚渐新世-晚中新世(25.5-9.5Ma),并将盆地内曾划为古新-始新统的牛堡组地层归入了晚渐新-晚中新统丁青湖组;另外,在盆地北部牛堡组红色碎屑岩中发现的晚白垩世火山岩夹层说明盆地北缘广泛分布的红层的沉积时代应为晚白垩世,并且盆地可能存在一个古新-始新世的沉积间断。班戈盆地晚白垩世的火山岩夹层也说明这套晚白垩世碎屑岩的分布和厚度与前人的认识有很大不同。伦坡拉盆地丁青湖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湖泊或者河流-三角洲-湖泊体系,湖盆从晚渐新世开始进入扩张期并在中新世中期达到鼎盛。物源区分析表明,伦坡拉盆地丁青湖组的物源区以南羌塘地体为主,同时北拉萨地体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而班戈盆地和中仓盆则主要接受来自拉萨地体碎屑沉积物的充填。通过对比伦坡拉-尼玛地区的古今沉积体系、物源区和碎屑成分等特征,结合构造地质学和低温热年代学研究,认为西藏中部的内流水系至少在晚渐新世就已经形成,并且长期稳定的内流水系促进了高原中部平坦的地貌的形成。从晚白垩世到始新世中期,西藏中部经历了较为持续的抬升剥露,晚白垩世碎屑岩中获得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年龄也说明在走滑活动和持续的汇聚作用下,自中新世开始,西藏中部响应高原向东挤出和伸展作用,发育了一系列动力学相关的伸展和走滑构造,导致了地壳的沉降从而容纳了来自羌塘和拉萨地体的沉积物,最终形成了以伦坡拉盆地为代表的一系列走滑挤压盆地。
其他文献
本次研究以上扬子区6个下寒武统典型剖面(井)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富有机质页岩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下寒武统页岩的古沉积环境与沉积模式,提出了海相富有机质页岩的古沉积环境综合判识指标,为页岩气甜点区的预测,及其他地区或层系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上扬子区下寒武统页岩主要发育于海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含磷硅)碳泥质棚内凹槽、泥质浅水陆棚、碳泥质深水陆棚、(硅)碳质斜坡、硅碳质盆地相中,
三叠纪因其特殊的构造背景及其造成的特殊古气候和古环境,而成为现今地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扬子板块作为全球海相地层分布丰富的地区之一,开展其海相沉积地球化学的研究可以填补在三叠海相沉积记录古环境研究的一些空白。本论文以四川盆地的川东地区野外剖面和钻孔岩心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野外地质调查和高精度测试分析技术为手段,从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学、矿物化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入手,系统的研究了四川盆地
铬(Cr)及其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印染、木材防腐、有机合成、皮革染色等领域。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地下水已被Cr污染,且以Cr(Ⅲ)和Cr(Ⅵ)为主要存在形式。天然水体中Cr(Ⅵ)远较Cr(Ⅲ)活泼,易迁移,毒性百倍于Cr(Ⅲ),长期接触或吸入时有致癌危险。在铬污染水体修复中,主要的反应机理为将Cr(Ⅵ)还原成Cr(Ⅲ),并使之水解成难溶的Cr(OH)3,从水中沉淀分离出来。渗透反应格栅(PR
冀东迁安铁矿是我国最重要的BIF型铁矿区之一,近年来矿产勘查工作进展显著,但关于其构造控矿特征、矿床形成机制等研究工作仍相对薄弱。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本文以野外调查和室内镜下观察为基础,开展了构造地质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铁稳定同位素研究,探讨了迁安矿区BIFs的褶皱变形作用、褶皱控矿时限、大地构造背景及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成果如下:(1)冀东铁矿普遍遭受褶皱变形改造,本文采集了迁安水厂铁矿向斜核
工业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地下水水质的恶化。正确刻画地下水流系统,是研究地下水污染问题、开展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基础。本论文研究区位于鄱阳湖流域西部,区内第四系松散孔隙含水层地下水埋深较浅,与地表水联系较为密切,当地有机硅生产过程中酸性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对地下水的污染问题备受关注。本论文通过分析水化学和典型污染组分,识别地下水的污染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情况;探讨主要的水化学类型及受
微生物生长和新陈代谢、细胞表面的特性及可以沉淀矿物和捕获颗粒的细胞外聚合物质(EPS)的交互作用产生了微生物碳酸盐岩。微生物碳酸盐岩内残留了各种微生物印迹,代表了极为复杂的形成机制,促使微生物碳酸盐岩成为当前沉积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项目的过程中,对辽东半岛及邻区寒武系芙蓉统微生物岩开展了系统的野外及室内研究。研究区微生物岩多以生物丘的形式发育于浅缓坡环境中,多为均一石、凝
基于离子液体的绿色化工产业是目前化工行业节能降耗、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具有经济和环境双方面的效益,是高耗能化工产业解决困境的出路之一。目前烷基化油的研究焦点集中在反应催化剂、设备等方面,没有从产业角度考虑产业的上下关联。因为烷基化体系涉及重要化工燃料汽油,在目前的燃料格局下,还将长期影响整个地球环境,所以亟须从多个角度进行细化。本文从微观到宏观多尺度对烷基化油化工产业进行全面研究,由机理
微生物碳酸盐岩是微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记录了地球上最早的生态系统,所以成为地质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核形石是微生物碳酸盐岩的一种类型,而且也是包覆颗粒的一种类型,由于产出环境多样,形成机理复杂,就像鲕粒成因研究那样,成为碳酸盐岩沉积学的难题之一。辽南及其邻区记录了寒武系丰富的沉积学现象,尤其在寒武系下部(第二统至第三统)集中发育了多套核形石灰岩层,代表了壮观的沉积学现象,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
活性炭(AC)在早期地下水污染修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渗透反应格栅(AC-PRB)是其中一种利用形式,但是吸附性能降低和吸附饱和的AC会成为环境中潜在的风险源,影响着污染场地的长期运行效果。本文以三氯乙烯(TCE)作为AC-PRB吸附的目标污染物,利用Fe2+催化过氧化氢-过硫酸钠(Fe2+/H2O2/S2O82-)对吸附后的AC-PRB介质进行吸附性能的再生恢复,并考察再生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再生机
由于产出环境多样,沉积构成复杂,并与微生物活动紧密相连,微生物碳酸盐岩常常形成壮观的沉积而引人注目,也成为当今沉积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寒武纪时期随着后生动物的辐射微生物碳酸盐岩也在增加,该时期不仅形成了显生宙早期的“第一幕蓝细菌钙化作用事件”,也被誉称为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寒武纪-早奥陶世复苏期”,而且微生物碳酸盐岩中留下的钙化蓝细菌化石等生物作用痕迹成为了解古代微生物碳酸盐岩形成机理的重要线索。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