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乱象纷呈。具有悠久历史、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民间自发组织——会道门,适时登场。在河南,经历了20年代的会门武装勃兴后,会道门于抗日战争时期又迎来了发展兴盛的契机,以“大分化”的态势重新走上了历史前台,对豫省乡村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南沦陷区呈现出政治格局多元的局面。在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和日本侵略者三大政治、军事力量的压力下,会道门面临着向左走向右走的抉择。出于自身实际利益等考虑,会道门投向了不同的政治怀抱从而产生了分化。一部分会道门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争取下积极抗日、保卫乡里,对乡村秩序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部分则在日伪的引诱下充当汉奸走狗,在日伪势力对根据地的“治安扫荡”中充当马前卒,对根据地乡村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为此,河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对会道门采取了适宜的策略:在努力争取不果的情况下,给予受敌伪控制的反动武装会道门坚决打击和取缔。同时,为有效实施和贯彻会道门政策,根据地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革新运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中共对豫省乡村社会的动员、控制能力得以深入到基层,从而建立了完备的社会秩序。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社会失控而产生的会道门,逐渐趋于衰败。综观抗战时期河南会道门的起伏,不难发现其“乱盛治衰”的发展规律。在乡村社会失序时,会道门往往大肆发展,而一旦社会控制体系趋于完备,则偃旗息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