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许多中小学生都遭受着社交焦虑的困扰。具有社交焦虑的个体,在情绪上对人际处境有较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在行为上容易回避社交情境,长期如此,对个体社会化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11~15岁儿童正处在由家庭向社会过渡的阶段,家庭环境和个体对环境的解读方式被认为是影响这个阶段儿童社交焦虑的重要原因。但现有研究没有分别考察父亲教养和母亲教养对儿童社交焦虑的不同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具有社交焦虑的个体与常人解释偏向特点不同,然而对于究竟是积极解释偏向的缺乏还是消极解释偏向的存在造成社交焦考虑尚有着争议,解释偏向的测量也多采用延时测量的方式,针对即时解释偏向与儿童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探讨11~15岁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延时、即时解释偏向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以及教养方式和解释偏向的共同作用机制,可以为儿童社交焦虑的临床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思路策略。本研究采用横断研究设计,方便选取杭州市659名5~8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父母教养行为调查问卷(RBQ)、延时解释偏向问卷(IQ)以及词句联想范式(WSAP)调查了11~15岁儿童社交焦虑的现状、父母教养方式和延时、即时解释偏向的特点。结果发现:(1)11~15岁儿童的社交焦虑高于2006年的城市儿童的常模水平,且女生社交焦虑高于男生。(2)父亲与母亲教养方式存在差异:母亲对孩子的接纳和过度控制都高于父亲,父亲对男生的拒绝高于母亲,母亲对女生的拒绝高于父亲,母亲对女生表现出更多的民主。(3)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够预测11~15岁儿童的社交焦虑,母亲的影响作用更大。(4)积极延时解释偏向的缺乏和消极即时解释偏向的存在能正向预测小学5、6年级学生的社交焦虑,消极延时解释偏向的存在能正向预测初中7、8年级学生的社交焦虑。(5)消极延时解释偏向在父母教养方式与11~15岁儿童社交焦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