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镇是我国文化遗产较为集中的场所,有着不菲的历史文化价值。古镇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缩影,是一代人深藏心底的记忆,有着特殊的底蕴,对于居住在那里的人,它是家,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它是故乡。伴随旅游开发与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古镇、传统乡村失去了原始风貌;一些特色建筑民居、传统风俗民情,正一步步走向消亡;历史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传统习俗得不到延续,着实让人惋惜。现存众多的历史古镇,多是基于旅游开发思路对其规划保护,这种保护机制主要以经济价值为标尺,对于文化价值突出的历史古镇的而言,其保护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诸多盲点。随着文化景观被确立为新的遗产类型,世界遗产保护观念发生转变,从传统的单独对文物古建的保护发展到对其周围环境的整体性保护。根据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分类标准,历史古镇可被界定为有机演替的持续性文化景观。因此基于文化景观视角下,把历史古镇视为文化景观遗产,对其认知与保护研究,既可弥补古镇保护文化景观遗产方面的空缺,又可为古镇的保护注入新鲜血液。慈城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有着2500年的建城史、1200年的县城史,留存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景观。如今在城市化和旅游开发背景下,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文化景观理论与慈城古镇的现实背景,提出本文研究的论题:基于文化景观视角下的慈城古镇认知与保护研究。旨在将文化景观理论应用到慈城古镇的认知与保护中,拓展其保护视角,完善保护机制,以期古镇既得到保护的同时,又能够可持续发展,为同类历史村镇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基于论题,本研究分三部分论述:第一部分界定了中国语境下文化景观的概念与分类,并进一步论述了历史文化村镇文化景观的分类与构成。第一章分析了选题各方面背景,确定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详细归纳阐述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文化景观和慈城古镇的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确定研究内容、方法及整体框架。第二章分析了引入文化景观视角的可行性,并指出存在概念模糊的问题,结合中西方不同哲学文化背景下对文化景观的理解,基于世界遗产中文化景观的定义,将其内涵和价值拓展,提出了中国语境下文化景观的概念。第三章了分析国内外文化景观分类的研究,最终采用单霁翔先生关于文化景观的八项分类方法(城市类、乡村类、遗址类、宗教类、民俗类、产业类、军事类),并且进一步界定了历史村镇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与类别。认为历史文化村镇属于城市类或乡村类文化景观,包括自然环境、城建民俗、文化氛围三项内容,它们既是文化景观的构成元素也是影响因素,三者相互作用分别形成了有形的三维文化景观载体系统和无形的文化思想价值系统。为了方便对其保护研究,进一步将两个系统分解。其中三维载体系统分为:区域文化景观、聚落环境景观、空间场所景观、建筑构筑景观、民俗行为景观;文化价值系统分为:文化风俗、情感观念、精神价值。探索其保护,制定二元合一与合纵连横两种保护机制。第二部分是对慈城古镇的认知与评价研究;第四章运用文化景观概念、构成和分类研究的理论成果,结合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从古镇概况、文化景观要素的历史演替和构成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认知古镇文化景观。第五章凝练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价值元素,并通过问卷调查确定了文化、情感、经济、科学、自然、美学六项价值元素所占权重,对三维载体系统的五类文化景观进行定性评估;结合文化景观的演替,提取久远度,结合世界遗产价值标准中的原真性、完整性,确定了久远度、真实度、完整度三项度量元素,对三维载体定量评估。综合定性与定量评估构建古镇文化景观评价体系,根据评价分析文化景观现存问题。第三部分是对慈城古镇的保护实践研究以及研究总结。第六章分析古镇文化景观评价结果,结合其保护规划的现状,确定保护目标,运用风景园林学、遗产保护学相关理论制定原则和思想,对古镇五类文化景观载体进行保护研究,实现对古镇的认知与保护,使古镇可持续发展,历史文化得以传承。第七章总结研究成果、创新点和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