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通产业公益性发展研究

来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20080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研究的流通产业公益性,主要从经济学研究角度切入。在涉及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问题研究时,经济学中的“公益”通常作为“私益”的对立面出现,并且可以和“公共”相通用、相替代。因此,在研究流通产业公益性问题时,也可借鉴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为指导。流通产业领域的公益性,以公众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公共产品和服务为载体,重视消费者剩余、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流通产业公益性发展的成果具有社会共享性,有助于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促进产业发展,从而增进社会总福利。重点回答和解决的三个问题是:什么是流通产业的“公益性”;为什么要针对流通产业探究其所谓“公益性”的回归和建设;怎样实现和发展流通产业的公益性。围绕此研究目标,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现状调研、国际比较、实证研究后发现:在流通主体、流通客体、流通载体、流通环境四大要素中,集中体现流通产业公益属性和功能的要素落在流通载体和流通环境两方面。  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理论基础和国际比较引出问题。梳理了能用来解释和指导流通产业公益性的一般性理论;比较研究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在流通产业公益性实践中的模式和经验,指出我国流通产业公益性实践的不足。第二部分,以现实调研和计量模型实证分析问题。界定中国流通产业公益性的含义和内容,建立流通产业公益性发展评价模型,实证分析我国流通产业公益性投入资金效率及对流通产出的影响效应。第三部分,以抓重点、抓关键的方法论解决问题。以公益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破解流通产业公益性发展关键问题;以流通制度环境条件优化为抓手,确保流通产业公益性功能的最大化。
其他文献
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内外失衡,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在经济内外失衡的表面下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内外失衡之间有着诸多联系,故有必要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成
本文基于“产权结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系统讨论了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的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早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但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重点逐渐开始转向服务业,尤其是近年来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了
2006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年过渡期结束,银行业本外币市场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对外资银行在经营地域及服务对象的限制被取消,外资银行获得了良好的在华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