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是了解一种文化如何理解现实的向导。词汇的意义由文化决定。词汇的意义不但与其使用者的生活密切相关,有些词汇的语义中还体现了语言中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具体而言,一个词或字的语义变化直接受到它所根植的文化态势的影响,这样的词或字就被称为文化负载词。汉字“喜”就是此类词汇中的一个。就语义分类来讲,可有多种分法,本研究根据相关期刊和相关文献将汉语“喜”字的意义分为四类:即外延意义、内涵意义、特定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可以说,每一种文字都负载着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它是每一个民族的命脉和发展的根基。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就汉语和英语来说,由于语言形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表达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等等,这些因素都会造成翻译过程中出现错误或使英语本族语读者产生歧义的现象。研究显示,目前来自网上的资源翻译,采用直译方法的仍为普遍。其中不乏语法错误,语意偏颇的译文,其中有些中国文化负载词汇、成语的译文翻译令外国人根本无法理解。据此,本项研究以“喜”字为例,以英语本族语读者为研究对象,以汉语“喜”字的内涵意义、文化具体词和象征意义为因变量,中英文化差异为自变量,采用调查研究、字典对比研究、文献研究、对比研究和定量分析等方法对其语义差异及翻译可接受性进行研究。具体而言,本研究以尤金·奈达(Eugene Nida)早年提出的读者反应对等原则、苏珊·巴斯奈特的的文化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依据,依照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和莱昂斯对语义分类的观点,试图从文化可译性角度,文化差异、翻译对等及汉英语义差异的角度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汉字“喜”负载的文化意义:一、汉语“喜”字根据外延意义派生出来的内涵意义与英语表述的对等性与非对等性;二、汉语“喜”字在汉语文化里的象征事物与英语里的对等性与非对等性;三、汉语表达“喜”字的典型成语翻译成英语后是否能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以及其接受程度;四、影响汉语“喜”字语义理解的文化差异的因素是什么。研究结果显示:(1)“喜”的内涵意义和特定文化意义中“金榜题名”、“久旱逢甘露”、“洞房花烛夜”、“出生”和“结婚”的接受程度明显,“老来得子”和“孩子满月”的不接受程度明显;(2)“喜”字的象征意义在英语里没有相互对应的指代事物;(3)“喜”字的翻译意义中含有典故、修辞的成语被接受程度低;(4)汉语“喜”字的语义理解与读者个体的中国文化知识、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差异有关;(5)汉语“喜”字的语义理解与翻译质量有关。研究发现认为语言的使用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既是一种符号也是连接这种符号被运用和理解的规则纽带。我们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时候都要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倘若,人们在提取语义的过程中将文化视为变量,差异问题就变得明了了,因为文化里不但包含文字符号而且还有符号所指的意义。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项研究的目的、研究问题的历史背景,研究范畴、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论文的整体框架。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先前学者对于语义研究的方向及成就;对汉语“喜”字的研究领域;对文化和翻译研究的归类总结。汉语“喜”字的外延意义、内涵意义、象征意义和特定文化意义。此部分还着重探讨了先前关于文化和翻译的研究方法,苏珊·巴斯奈特理论和文化功能对等以及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是研究设计,包括假设、对象,研究材料,数据收集过程及数据分析方法。第四章是研究结果的描述和分析。第五章为整体讨论,主要从三个部分着手,分别是文化,语义和翻译方法的非对等性,并且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第六章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和给出具体的分析以及在未来的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总体上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抵足而卧,不分伯仲的。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彼此沟通与了解的纽带。研究表明,参与翻译工作的人首先要熟悉自己民族的文化,其次要在已有的文化差异中发现平衡两种文化的翻译策略,最后才是准确无误地呈现出翻译美文。然而对于汉字文化翻译词的英汉对比研究在国内是比较少见的,本文希望这项对文化功能词“喜”的调查研究能够引起业界的关注,并有益于今后提高翻译质量及跨文化交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