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环境资源问题已经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构成了严重挑战,环境问题早已超越专业层次,成为影响经济、制约社会、涉及政治的大问题。我国的生态系统在逐步退化,生态问题频发,生存环境在持续退化。然而我国目前对生态系统的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机制研究比较肤浅,认识不深,对生态系统质量状况、健康状况的认识不到位,缺乏合理的监测评价方法和模型。本文就是为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宏观生态评价方法,力求促进我国的宏观生态监测与评价工作。
本文以遥感数据和社会统计数据为数据源,从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出发,围绕生态系统的供给功能(即生产能力) 和生态系统的波动和外来干扰,设计了生产能力指数、服务功能稳定度指数和人口压力指数作为评价宏观生态的指标体系,构建宏观生态质量评价模型,对全国的宏观生态质量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构建脆弱生态系统的划分指标,并划分出我国脆弱生态区域,分析各脆弱区的脆弱因子,并提出了脆弱生态区的生态保护对策。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了如下结论:
(1)本文根据生态系统的最基本服务功能(供给功能)、生态平衡、波动、阈值和干扰等基本特点,设计了能够反映上述特点的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指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度指数和人口压力指数。
(2)决定我国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指数的影响因子主要有两类。一是下垫面的影响,山区、丘陵的生产能力高于平原区,在具备生产能力的土地生态类型中,林地生产能力最高,耕地次之,草地最低;二是气候因子的影响,季风气候决定了我国生态系统生产能力的空间分布,使我国生态系统生产能力呈现西北一东南逐级递增的趋势,造成这种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季风气候造成的降水空间分布,同时,温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尤其是东部地区。降水对生态系统生产能力的影响强度较温度大。
(3)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稳定性差异十分显著,总体来说,山区好于平原,人化程度高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西部二级阶梯以上是我国生产能力距平百分率最高的地区,生产能力距平百分率的空间分布与生产能力指数分布吻合良好,生产能力强的区域生态距平百分率较低。从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于功能稳定度看,西北内陆区由于气候干燥,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十分有限,呈现出低水平的稳定,东部地区山地好于平原,农区较差,造成这种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农区的物种多样性单一,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强所致。
(4)从解决区域粮食安全的角度分析人口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压力,构建人口压力指数评价方法和模型,并对我国进行了人口压力评价。认为我国人口压力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交错带的人口压力较其他区域大,农牧交错带、森林—草原交错带、西南石漠化地区等人口压力大。
(5)我国宏观生态质量差异巨大,生态质量呈现沿西北一东南走向逐步变好的趋势,东部好于西部、南部好于北部,西北最差。在自然条件比较接近的区域,山地好于平原。
(6)采用单因子和多因子法,划分出我国生态脆弱区的范围,并进一步将我国生态脆弱区划分为6种类型,这些区域是我国生态保护中应该重点倾斜的地区。对上述脆弱区进行脆弱因子分析,并提出各类生态脆弱区的宏观生态适应性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