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子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chouzhu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本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女子大学一直占据重要地位,除了培养出许多活跃在政治、经济舞台中的女性精英,还培养了大量的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女性研究员和学者,对于推动日本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的女子大学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和变革才逐渐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概括来讲是“因性施教”和“以人为本”。为了培养优秀的女性人才,日本女子大学仍然不断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各个方面寻求突破,传递先进的科学知识,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领导力并且紧跟时代步伐的女性人才。文章从社会性别理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十一所女子大学作为研究案例,对日本女子大学的发展情况和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阐释女子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论,包括女子大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及社会性别理论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理论。第三部分,从历史角度对日本女子大学的发展历程、重要教育思想进行梳理。第四部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女子大学进行分析,全面的、系统的对其当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讨论,着重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和措施两方面内容。培养目标主要根据当前为适应社会需求以及办学定位产生的“精英教育”“独立女性培养”的两类目标进行分析,培养措施从女子大学的培养制度、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途径这四个方面进行讨论研究,并且总结日本女子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各个方面的特点与不足。第五部分,通过与我国女子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和措施的比较,思考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措施。日本女子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明确。其中,独立自强的教育目标体现在通过各类技能的学习,从而发挥女性自身价值,在此基础上精英教育目标则更注重女性领导力的培养。专业学科设置除了要求符合教育目标之外,主要受到社会需求以及女性发展两个方面的影响,社会需求怎样的人才,大学也会敏锐的察觉并调整专业学科设置。课程方面,丰富的女性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对于培养具有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生活技能的全面发展的女性人才来说是非常有效的学习内容。这些女子大学通过各类研究机构承担相关课程的授课、女性问题的研究,同时发挥向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平台作用。各类制度的设计则是根据女性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普通大学人才培养制度的基础上突出女性教育特色,同时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出的。吸取日本女子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一方面对于我国女子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另一方面,不论是我国女子大学还是普通男女共学大学,在方式、方法上对女性高级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参考。
其他文献
油画作为异质文化的一种表现式,在东方文化中碰撞与融合。本文以具有特殊意义的董希文《开国大典》一画进行赏析,从“油画民族化”的三次发展、存在的意义以及再深入三大方面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辅导员所面临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日益复杂,传统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本文以协同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构建了一种新型的高校
安全生产是煤矿永恒的主题,也是制约煤矿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而安全思想教育则是企业各级党团组织的重头戏,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安全思想教育,能够提高
学术职业是指拥有专业知识背景、易受新知识生产影响的、遵循共同学术规则和学术伦理的自主性职业。高校学术职业,主要包括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和国际化趋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已不再能够适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要求。因此,教师必须要积极转变其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学
期刊
在教育现代化、教育民主化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需要为所有男女学生提供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然而,综观当前的教育现实,由于教师缺乏性别平等意识、学校忽视性别平等教
一直以来竞技体操在我国竞技体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我国奥运会重点夺金项目。2008年北京奥运在即,加快竞技体操的前进步伐、探索和解决竞技体操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安全是企业的命根子,是煤炭企业的天字号工程,是职工群众的最大福利,离开安全谈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就失去了基础。随着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活动的不断深入,创建煤矿企
新型短波红外单片集成光谱传感器(MCSS)是光谱传感物联网的核心感知部件.提出了一种MCSS的波长定标方法,根据相对光谱响应度和波长分配原则把相邻像素组成一个定标通道.分别
目前体育教师教育的课程主要由心理学、教育学与体育教学法和实习教学共同构成,尽管已充实了现代教育技术等科目,但课程的基本形态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整体表现为传统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