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安徽省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全省粮食产量中的比重最高,是保障安徽省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在全国农业发展进入新常态,新的农业生产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下,研究安徽省水稻生产布局变迁是对优化农业结构新途径、适应并引领农业发展新常态的积极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对安徽省水稻生产的基本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水稻播种面积:2003年以来安徽省水稻播种面积大幅度下降,但近年相对比较稳定,其中早稻和双季晚稻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中稻和一季晚稻播种面积则不断增加。?水稻总产量:安徽省水稻总产波动较为频繁,近年来出现下滑趋势,其在省内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在下降,在全国水稻生产中的地位相对较为稳定。其中中稻和一季晚稻产量不断增加,早稻产量大幅度减少,双季晚稻产量先增加后不断降低。?水稻单产:安徽省水稻单产水平增长较快,但低于同期全国水稻单产平均水平,早稻、中稻等各类水稻单产存在不同程度地增长,其中中稻和一季晚稻单产具有绝对优势。 接着运用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以及综合优势指数分析安徽省各市水稻生产优势变化,研究表明,安徽省水稻生产存在扩张型、收缩型、稳定型以及波动型四种类型,其中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以及阜阳市不具备水稻生产的规模优势、效率优势以及综合优势,池州市、安庆市、芜湖市以及巢湖市水稻生产的规模优势、效率优势以及综合优势均位居全省前列,属于典型的水稻生产优势区域,六安市水稻生产规模优势突出,但缺乏效率优势,省会合肥水稻生产的规模优势、效率优势以及综合优势均处于全省中等水平,铜陵市和黄山市水稻生产最具发展潜力。另外,基于GIS的重心转移分析表明,安徽省水稻播种面积重心和产量重心变化趋势大致相当,2003年之前,重心转移随机性较大,方向变化多端,之后则趋于稳定,向西北方向转移,但安徽省水稻产量重心平均转移速度快于播种面积重心。 其次建立省域面板模型,实证分析安徽省水稻生产布局变迁的原因,研究表明,安徽省水稻生产布局变迁受自然、经济、技术以及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水稻受灾面积和城镇化发展对安徽省水稻生产布局变迁具有负向作用,而水稻有效灌溉面积、人均耕地面积、水稻生产的比较优势、水稻生产的化肥施用量、水稻单产以及水稻生产扶持政策对安徽省水稻生产布局变迁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其中水稻生产的比较优势以及农业补贴政策的作用最强,其次是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而自然因素对水稻生产布局变迁的影响相对较弱。 最后,基于安徽省水稻生产的现状、布局变迁的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等,构建安徽省水稻生产布局优化方案,并提出具体的保障措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水稻生产的内在基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水稻生产的土地保障;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及推广,提高水稻生产的科技支撑能力;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水稻生产综合竞争力;不断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提高农户水稻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