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将新建一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在现有50个基础上,使总数达到100个;积极转化科技成果,使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在目前10%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实现孵化高新技术企业15000家左右,其中在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有可能实现重点突破和技术跨越的产业领域,培育200家左右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产品,申请专利达到10000件以上,使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源动力。“十一五”发展规划从数量与质量上对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结合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建设理论及发展趋势,对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理论进行研究。目前,国外对大学科技园建设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二十世纪50年代,法国学者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瑞典隆德大学哈格斯特朗教授的空间扩散理论;美国科技园领域著名专家Ruatam.Lalkaka的苗床理论;二十世纪90年代,国际科学工业园协会提出的三元参与理论。我国对大学科技园建设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周承剑(1997)、顾朝林与赵令勋(1997)、李廉水(1999)等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学术成果发表。国内外对大学科技园建设理论的研究,都呈现出与公共投资理论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本篇论文以政府公共投资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为写作出发点,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大学科技园的界定为起点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从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两个角度对政府公共投资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在三元参与、公共产品与风险投资等理论中选取公共产品理论,结合公共投资理论对其详述,为政府公共投资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机制的剖析打下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根据公共产品与公共投资理论对大学科技园运行机制中所含的公共产品进行提取,并将其分类,明确各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第五部分在介绍国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重点阐述我国政府公共投资在高效的政府、政策法规、基础设施、风险投资资助、公共服务五个公共产品供给上所应发挥的作用及具体操作方式;第六部分通过对政府公共投资的受益主体——大学科技园的综合评价以确定政府公共投资效益,完成政府公共投资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机制的研究;最后,笔者试图从政府公共投资与非政府公共投资、大学科技园的重点与特色建设、大学科技园良性循环运作三个角度为我国政府公共投资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