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灾变下的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安全风险敏感度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命题。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0级地震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对九寨沟国家地质公园(以下简称“九寨沟”)内的地质景观造成了不同程度破坏,当地旅游业遭受重创。灾后地方重建与地质景观修复为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安全风险敏感度问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场所。采用综合研究设计、地方考察、科学计量等方式,开展灾后地质景观调查,计算因子权重、灰色关联度值、回归系数及相关系数,评价研究区灾后旅游安全风险敏感度的总体、维度与差异性特征,取得如下主要认识:经实地踏勘,结合相关调查报告,发现九寨沟有6处景观严重受损、58处轻微受损。高山湖泊景观与瀑布景观因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受损最严重,引起湖泊水位及水质发生变化。部分植被景观、旅游设施及景区道路也有不同程度受损。目前,部分受损景观已实现生态修复,但火花海以上景观仍处在修复阶段,暂未对外开放。旅游安全风险敏感度评价指标含自然灾害风险、旅游安全风险、游客风险敏感度、灾后风险敏感度4个维度,重要性特征为灾后风险敏感度(ω4=0.3049)>旅游安全风险(ω2=0.2503)>游客风险敏感度(ω3=0.2262)>自然灾害风险(ω1=0.2185)。潜在游客对九寨沟灾后旅游安全风险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受访者认为自然灾害风险发生率较高(M=3.11),“暴雨”(M=3.28)、“滑坡”(M=3.20)、“泥石流”(M=3.14)、“崩塌”(M=3.14)评分较高,“地震”(M=3.03)、“山洪”(M=2.90)偏低。旅游安全风险发生率低于自然灾害风险(M=2.78),“家人担心”(M=3.17)评分最高,“各种不便”(M=2.84)、“身体受伤”(M=2.65)、“财物损失”(M=2.64)偏低,“心情不悦”(M=2.59)最低。游客风险敏感度偏低(M=2.7)。其中,“地震对计划毫无影响”(M=3.05)与“计划大调整”(M=3.07)评分接近,“再也不去九寨沟”(M=1.98)最低。灾后风险敏感度(M=3.25)高于游客风险敏感度,“恢复重建关键期”(M=3.77)得分最高,“现阶段不安全”(M=2.84)最低。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灾后旅游安全风险敏感度存在显著差异。中年人风险敏感度最高(M=0.908),老年人最低(M=0.401);女性(M=0.454)高于男性(M=0.333);硕士以上人群最高(M=1.000),大专学历(M=0.584)高于本科学历(M=0.551);待业人员最高(M=0.792),退休人群最低(M=0.403)。灾后风险敏感度对游客风险敏感度的影响存在差异化。其中“闭园时间长”(B=0.199)较“现阶段不安全”(B=0.183)对“地震对计划毫无影响”的影响更强,“关注震后情况”与“地震对计划毫无影响”反相关(Beta=-0.084);“恢复重建关键期”仅对“计划小调整”产生微弱影响(R~2=0.014);“可能再次地震”对“计划小调整”产生的影响是最强的(B=0.209);“现阶段不安全”(B=0.242)对“再也不去九寨沟”影响最显著,“关注震后情况”与之呈反相关(Beta=-0.127)。潜在游客与实际游客灾后旅游安全风险敏感度评价有显著差异。在旅游安全风险、游客风险敏感度及灾后风险敏感度上二者的评价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各项指标上也有差异,但在自然灾害风险上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通过震后地质景观调查,获取震后实际受损情况,建立旅游安全风险敏感度评价体系,揭示不同人群风险敏感度的差异特征,降低潜在游客的风险认知,有望为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提供借鉴,尤其对加快恢复和提振灾后旅游市场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