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磁性荧光聚合物微球兼具超顺磁性和荧光特性,能够同时实现筛选和分离,保证检测的高效性和精确性,使得它的性能及应用范围都优于传统的单一功能微球。制备磁性荧光微球的方法中,技术较成熟的主要有层层自组装法、聚合法、包埋法及溶胀法等等,迄今这些方法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制备过程繁琐,功能性粒子负载稳定性和负载量有待提高。针对这些现状,本文采取一种新的策略,首先合成了一种微孔聚合物微球,然后利用合适孔径的微孔通过原位共沉淀法和溶胀法负载磁性和荧光纳米粒子,合成了同时具有磁性和荧光性能的多功能微球。首先,论文以苯乙烯(St)及丙烯酸(AA)为单体、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通过回流沉淀聚合法在乙腈和甲苯混合溶剂中合成了微米级PS?DVB?AA微球,实验考察了单体固含量、引发剂用量和交联剂用量对微球形貌、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以及丙烯酸用量对微球表面带电荷量的影响。在优化工艺条件下合成了平均粒径为2.2μm的羧基化单分散交联聚苯乙烯微球,较好的解决了交联微球制备中难以均匀交联的问题。红外光谱(FT?IR)结果显示交联微球由St、DVB及AA共聚而成,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PS?DVB?AA微球具有良好的球形形貌和单分散性,且随着丙烯酸用量的提高,微球表面带电荷量逐渐增大。然后,以回流沉淀聚合制备的PS?DVB?AA交联微球为前驱体,采用二甲氧基甲烷(FDA)为外交联剂,然后通过傅-克烷基化反应经超交联过程构造微孔结构,制备了单分散性好,比表面积高且富含微孔、介孔结构的超交联微孔聚合物微球(HCMPs)。实验结果表明交联剂DVB对微孔微球的比表面积和孔径有较大影响,随DVB含量增加,HCMPs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呈上升趋势,当DVB用量为80%时,比表面积达到740.5 m2·g-1。氮吸附?解吸附等温曲线、孔径分布曲线以及T?plot曲线表明,DVB用量为20%或40%时,材料中主要为介孔和大孔,DVB用量为60%或80%时,材料形成大量微孔,且当DVB用量为60%时,微球孔径分布最为均一。为实现微孔微球的磁性和荧光功能化,论文以微孔微球为载体,通过原位共沉淀法和溶剂溶胀法分别负载磁性Fe3O4纳米粒子和CdSe/ZnS量子点,制备了磁性荧光聚合物微球。所制备微球具有超顺磁性,且随着铁离子浓度增加,磁性微球的比饱和磁化强度逐渐增强,当铁离子浓度为1.5 mol/L时,比饱和磁化强度最高,达到38.6 emu/g。荧光图谱和荧光显微镜照片显示量子点已成功负载到微球内部,在紫外光照射下,微球显示出较明显的绿色荧光,且荧光强度较为均一。随着量子点含量的提高,荧光强度逐渐增强,表明微球量子点的负载量逐渐增加。本论文工作作为进一步研究液相生物芯片用编码微球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