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是导致害虫大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有助于害虫持续控制。非稻田生境尤其是非作物生境对天敌的保护作用已经得到证实。然而,利用多种作物进行配置种植,以多样化稻田生境进行水稻害虫生态治理的研究鲜见报道。因此,本文选取大豆和玉米作为伴生作物,以大豆或玉米与水稻相间排列的种植方式,提高稻田生境的多样性,以期达到保益控害的目的。在2008年和2009年,我们采用吸虫器和人工拨查的方法调查了不同类型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将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划分为蚂蚁、食腐者、植食者(包括钻蛀类、咀嚼类和刺吸类)、寄生者、重寄生者、捕食者(包括捕食性昆虫和蜘蛛)、游走类和天敌共13个功能团,分析了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和时序动态;应用陷阱法(针对蚂蚁、捕食者、捕食性昆虫和蜘蛛)、透明粘板法(针对寄生者、重寄生者和植食者)和马氏网法(针对寄生者、重寄生者、捕食者、捕食性昆虫、蜘蛛和天敌)分别监测在生境间迁移的节肢动物功能团,分析功能团物种丰富度、丰盛度和时序动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水稻单作相比,多作稻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节肢动物群落及节肢动物功能团的物种丰富度。但是,除了2009年增种大豆稻作系统的稻田(RS)较单作稻田(RMon)显著增加了节肢动物群落、植食者、钻蛀类和蜘蛛的物种丰富度外,多作稻田与单作稻田的节肢动物群落及节肢动物功能团的物种丰富度差异均不显著。多作不影响功能团的物种丰富度消长动态趋势和相对多度分布。(2)除了2009年增种玉米稻作系统的稻田(RC)较RMon显著减少刺吸类、捕食者以及天敌的个体数量外,稻田节肢动物各功能团的个体数量不受增种玉米的多样化种植的影响。除了在2009年RS较RMon显著提高腐食者、植食者和钻蛀类的个体数量外,稻田节肢动物各功能团的个体数量不受增种大豆的多样化种植的影响。多作没有显著减少植食者的个体数量,也没有显著增加天敌的个体数量。(3)不同类型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总物种数(S)与总个体数(N)的比S/N仅在2009年差异显著,且以RC的S/N显著高于RMon和RS,RS与RMon的差异不显著。在2008年和2009年,不同类型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天敌物种数(Sn)与植食者物种数(Sp)的比Sn/Sp均差异不显著。RC仅在2008年较RMon显著提高天敌个体数(Nn)与植食者个体数(Np)的比,即益害比Nn/Np,而RS与RMon在两年中的差异均不显著。(4)多作可以提高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等级—相对多度分布的均匀性。不同类型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及各功能团的物种等级—累积相对多度分布差异不显著。(5)不同类型稻田之间节肢动物群落及功能团的Jaccard相似性差异均不显著,Jaccard相似性平均值在0.46-0.73之间。除2009年节肢动物群落和游走类的Morisita-Horn相似性差异显著外,不同类型稻田之间节肢动物群落及功能团的Morisita-Horn相似性差异不显著。除2009年RS与RMon以及RS与RC的游走类相似性平均值少于0.23外,两年间不同类型稻田之间节肢动物群落及功能团的Morisita-Horn相似性平均值在0.53-0.98之间。(6)多作比单作稻田系统中迁移的节肢动物功能团物种数更少,但是多作系统与单作系统的物种丰富度显著性差异仅体现在:a)地面陷阱监测发现,在2008年,多作系统中迁移的捕食性昆虫物种丰富度显著少于水稻单作系统,增种玉米的稻作系统中迁移的蜘蛛物种丰富度显著少于水稻单作系统;b)透明粘板的监测发现增种玉米的稻作系统中迁移的重寄生者和寄生者物种丰富度显著少于水稻单作系统;c)马氏网监测发现增种玉米的稻作系统中迁移的钻蛀类物种丰富度显著少于水稻单作系统。(7)多作系统中迁出稻田进入大豆或玉米的天敌个体数量并未显著多于单作系统中同方向移动的天敌个体数量。而迁入稻田的天敌个体数量仅以马氏网监测的寄生者在增种玉米稻作系统中的显著多于水稻单作系统。迁入和迁出稻田的刺吸类、刺吸类中的稻叶蝉以及稻叶蝉中的白翅叶蝉个体数量均以在增种大豆的稻作系统中迁移的分别显著多于在增种玉米的稻作系统和水稻单作系统中同方向移动的刺吸类、稻叶蝉和白翅叶蝉的个体数量。由于白翅叶蝉在稻田稻叶蝉中相对多度很小,因此大豆虽能促进白翅叶蝉在大豆田和稻田之间移动,却不能显著提高稻田中以二点叶蝉为主的稻叶蝉的个体数量。(8)与RMon相比,RS的稻飞虱个体数量在2008年更多,而在2009年则更少,但均差异不显著。而RC可以显著减少稻飞虱的个体数量,比RMon少26%-48%。RC对稻飞虱种群数量的抑制作用并不是由玉米对天敌的促进作用引起的。不同稻作系统中稻飞虱及其天敌在生境间的移动个体数量差异不显著,而且移动的稻飞虱数量极少。总之,与RMon相比,RC在2008年显著提高S/N,在2009年显著减少刺吸类的个体数量并显著提高益害比Nn/Np。另外,RC在两年的试验中均显著减少稻飞虱的个体数量。因此,本试验中玉米及其多样化稻田生境的种植方式,包括种植时间和种植布局均值得进一步研究,以探明其影响稻田害虫天敌的具体机制,为水稻害虫的生态治理和水稻的可持续生产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