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选择“全球制造中心概念研究”这个题目来作为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题目,是考虑到选择该题目具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意义。理论意义在于,国内和国外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对于全球制造中心这一个概念有过相关的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就笔者所了解的文献来看,目前还没有专家和学者对于全球制造中心提出其明确的内涵意义,本文对于全球制造中心的内涵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尝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中国的全球制造中心是指在中国国土上形成的,行业过半产品面向世界市场出口的,而且产销量和产销额都占到国际市场10%以上份额的,拥有上游纵深产业链支持的,由若干个这样的全球制造行业聚集形成的生产制造活动中心。这一个概念的提出,弥补了对全球制造中心概念理论研究的空白。该选题的实践意义在于,能够澄清中国目前还不是全球制造中心的事实,这可能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消除国外有的学者的顾虑,同时,可以促进中国和外国的双边和多边贸易和合作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借发达国家产业调整之势,加快中国自身的产业发展。本文大约四万字,逻辑结构如下:本文分为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为文献综述,在这里,作者首先用一节的内容讨论了历史上的三个全球制造中心的特点,在第二节和第三节,作者分别对国内和国外的专家和学者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进行了综述。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所在,即全球制造中心概念研究。本章承接前一章的背景,提出了用产业规模标准(行业生产规模与行业数量规模),产业性质标准(技术标准与世界经济主导产业标准)和国际贸易标准(本国出口比重与全球交易比重)三个方面来界定全球制造中心的概念,并用三个小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四节在前三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落实到中国是否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核心问题上来,因此在第一节里,作者就用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前面的三个标准,归纳到从质上和从量上来考察中国是否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从而得出否定的结论。第三章顺接着前一章的内容分析,既然中国目前还不是全球制造中心,那么中国有没有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客观条件,战略选择如何,怎样来实施策略,并分三节分别论述这三个问题。第四章讨论的是全球制造中心关系协调。分为两节,第一节是概述性地说明中国制造业地发展不会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构成威胁,第二节是专门论述了和中国制造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日本在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过程中与中国的关系,这是文章的另一个重点。 本文可能有如下的创新观点:一、作者总结了历史上的三个全球制造中心的特点和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条件,对国内和国外的专家学者对该问题的观点做了较为全面的综述,为作者自己的观点提出做了铺垫。二、作者从产业规模标准,产业性质标准和国际贸易标准三个方面来界定全球制造中心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制造业所处的情况,认为,中国的制造业还远远没有达到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要求,并得出结论,中国目前还不是全球制造中心。三、提出概念,即中国的全球制造中心指在中国国土上形成的,行业过半产品面向世界市场出口的,而且产销量和产销额都占到国际市场百分之十以上份额的,拥有上游纵深产业链支持的,由若干个这样的全球制造行业聚集形成的生产制造活动中心。中国仍然没有在大规模上形成全球制造中心,目前还不能把中国称为全球制造中心。我们看到,中国具有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客观条件,成为全球制造中心是中国理智的战略选择,同时按照作者所论述的实施策略发展中国的制造业,那么,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也有可能成为现实。四、中国制造业飞速发展的趋势,引起了以日本为首的许多国家持有一种观点,即中国的制造业发展会带来其他国家的产业空心化,导致其他国家的经济衰退。作者经过分析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发展不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并重点分析了中日的关系,认为,中日两国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中日两国战略资源各有优势,但是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两国的合作大于竞争,并且认为,日本正在经历的是产业升级,而不是所谓的产业全心化,最后,作者设想了中日近期和长期经贸合作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