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端康成是日本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因“以卓越的感受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而广受好评。从昭和二十四年(1949)九月到昭和二十九年(1954)四月,川端康成断断续续花费了四年半的时间创作完成了《山之声》,主要描绘了战后中产阶级尾形信吾一家从该家庭的大家长————尾形信吾62岁那年的八月份到次年秋的家庭生活。《山之声》被称为战后川端文学的杰作,于昭和二十六年(1951)、昭和二十九年(1954)分获日本的艺术院奖和野间文艺奖。这部作品如此深受好评,对其进行研究的学者自然为数不少,相关的论文、著作也数量庞大。然而,笔者在收集、整理这些研究资料进行先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以下现象。将《山之声》作为纯文学进行研究、把握的学者、论文为数不少,这自然与《山之声》作者川端康成一直是一位著名的纯文学作家密不可分。同时,也有不少观点认为《山之声》是典型的老人文学,因为作品通过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尾形信吾的视角展开,而且文中有不少“年老”及“年老”导致的死亡。故事中的出场人物、情节发展、高潮等包含着作者川端康成自1949年9月至1954年5月间对于战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可治愈的伤害、战败、战败后的日本社会、无法逃离的“死亡”、衰老之死以及解脱方法、与战前相比加速土崩瓦解的家父长制度在普通日本家庭的体现等沉重现实、无法彻底逃离的社会现象等的观察、认识、态度、思考。谭晶华、周密敏锐地捕捉到了《山之声》中沉闷的现实世界及其所体现出的社会意义,并据此将《山之声》归入中间小说范畴。本文以“战争”、“死亡”、“家庭构造”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山之声》中川端康成对“战争”、“死亡”、“家庭构造”等所体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等的观察、认识、态度、思考。本论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在序言部分主要介绍《山之声》发表时的一些情况和简要的故事情节。在先行研究方面,重点归纳整理了“战争”、“死亡”、“家庭构造”等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了笔者对于《山之声》中“战争”、“死亡”、“家庭构造”方面川端康成社会意识的解读和思考。在第二章里,主要分析不可或缺的“战争”这一背景因素。作者川端康成以巧妙的手法将自己在长达四年半的创作过程中所见的战争引发的伤痛、战败带来的愈演愈烈的伤痛编织进《山之声》的世界中。这些内容不仅左右着《山之声》故事情节的发展,还让读者在无意之中感受到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和厌恶。作品中有不少士兵在战场上杀了人,心灵受伤,回来后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也有不少人在战争中失去了家庭、命运坎坷。战争大幅降低了普通市民生活水平,与此同时,由于战败,日本社会还面临着驻军问题、涉外娼妓问题等。从这些出现在《山之声》世界中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可以深刻感受到川端康成平日对这些现象、问题等的关心和思考。第三章主要分析贯穿于《山之声》中的“死亡”这一社会现象。随着已过花甲之年,日渐衰老的信物对于苦闷、沉重的“衰老之死”从极度恐惧、拒绝面对,再到坦然接受,最后获得自我解脱这一态度的变化,已经五十有几的作者自身也得到了净化。同时,对于那些与老年信吾拥有同样问题的人们,以及今后将会碰到此类问题的人们来说,阅读《山之声》,即和信吾一起探寻问题的解决之道。从这点中可以得出《山之声》在救赎方面的意义,深刻感受到作者川端康成包含在《山之声》中“死亡”这一社会现象中的社会意识。在最后一章中主要分析当时社会层面家庭构造的变动是如何体现在《山之声》中的尾形信吾一家,又如何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如果没有长女房子与相原,长子修一与菊子两夫妻的家庭危机,大家长信吾对于家庭问题的无可奈何,女儿房子对于父亲的反叛,家庭构成单位的变化,战后家父长制度的崩溃等社会影响因素的话,也不会有《山之声》的世界。在《山之声》中,尾形信吾已经走下大家长的宝座,成为了一位希望家庭和睦、子女幸福的无力老父亲。这些尝试若能成为今后《山之声》研究的一点参考的话,我将深感荣幸。